正文 “以形寫神”(2 / 2)

第三,拒絕“澡氣”。“浮躁”、“急躁”、“焦躁”這三把“火”往往是畫畫的人最為忌諱的。下筆前誰能做到“平靜如水”、“處之泰然”去觀察對象,誰能在從容與理智之間把握情感在對象上的表達,誰能忘乎技巧淩駕於對象之外的形神世界,誰能在氣韻之外傾注民族文化的關懷?……我想何為寫生,何為創作,何為借物抒情,何為形神兼備,何為觀念,何為寫實,都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正所謂:“遂於意象之間,超乎筆墨之外,灑然自得,雅淡天成,此逸品是也。”[1]834那是一種緩緩而來的筆力與心力的結合,是自然而然、恰到好處的一種自信與從容,畫畫能走到“逸品”已經不在乎外在的材料與筆墨了,而是直指內心深處的造化。這需要多大的努力與錘煉。視野不寬不廣很難有視覺上的高度;體悟不深不高很難有思想上的深刻與厚度。因此,拒絕“躁氣”,方能打開觀看對象的天窗。在第八屆中國寫實畫派展覽上,忻東旺的一張女人體可謂是其多年來的一幅神品。一個女模特橫躺在畫布的中間凝視著畫者,其描繪的人體膚色圓潤光潔,甚至能看見裏麵血液在湧動,肚臍上的那條被緊身衣物深綁的痕跡刻畫得惟妙惟肖,還有臉部的刻畫氣色秀潤、入木三分,真可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對象的生命感與溫度、畫者的呼吸都能凝固在畫布中,特別是在人體輪廓線上的處理,巧妙地將中國線條的力量美融入其中,你能說這像弗洛伊德剛毅的輪廓線嗎?你能把他與洛佩茲深邃理智的輪廓線相提並論嗎?我想都不能,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典型人物油畫,是具有中國文化氣質的精神體現。因此,保留一份內心的純淨,對畫畫的人來說很重要。

總之,對於寫生的認識,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前人還是給我們留下很多空間的。因為人的才情、品性、格調不同造就了對審美的差異,世間萬物周而複始的生命規律為美帶來無盡的遐想與創造。

三、可貴的寫生探索

對於“寫生”的認識,我覺得忻東旺的見解是最深刻準確的,他這樣說道:“對於繪畫來說,麵對自然和人物的寫生除了視覺反映的相貌特征之外還有自然對象、呼吸氣氛、溫度和活動等生命征兆對表象的潛在影響作用於我們心理上的感受而激發出對視覺認識的心理主動性,進而成就寫實繪畫藝術的語言品質,以具有文化指向的心理真實感溝通繪畫與觀者之間的深層聯係。”[2]11這句話字裏行間透露著畫家在寫實領域長期對物象的研究和文化維度上的思考。“寫”於物,而超於“象”,既融合西方繪畫對於體積感、量感的永恒再現,又傾注了東方繪畫的內斂弘大的古典氣息,這是忻東旺多年來在藝術探索上不斷追求的精神品性。而從歐洲油畫史上的很多大師寫生曆程來看,寫生是一種獨特的解決造型的方式,是一種精神高度。最為突出的還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因為戶外寫生改變了整個歐洲美術史,因為寫生打破了很多創作上的局限性。還有像當代的弗洛伊德、洛佩茲等也樂此不疲地在最熟悉的領域寫生創作。相比中國美術史,漢唐人物像、明清的大寫意人物也都在不同領域達到繪畫上頂峰。因此,寫生是沒有局限的,也意味著創作也是無限的。保留一份對寫生的崇敬之感,或許能打開另一道通往藝術的殿堂。

簡而言之,最為基礎的“寫生”便是最為重要的藝術法則,而在寫生過程中,無論是畫者的才情、品性、技藝還是對象形神、氣韻的觀察都在這一過程中表露無疑。“以形寫神”,是對“形”的反複觀察、體會、歸納、取舍的一個審美提升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支撐了最後作品的格調。“寫生”強調要有觀察體會的基本功,才能在物象中“師造化”,在寫生中“得心源”。關於繪畫性的問題還有很多,能在寫生領域找到一點點突破已經很難。但是恪守一份精神品性,堅持一份敬畏感卻是“寫生”這一課題永恒的主題。勿忘寫生。當年徐悲鴻先生倡導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寫生基礎上的教學體係。能在寫生之上“盡精微,致廣大”實現對中國美術教育的改革,更是徐悲鴻先生的弘大夢想。寫生是解決一切造型問題的基礎,是提升創造力的一種最佳方式,是引領畫者走向象牙塔的直接方式,希望中國美術會因為“寫生”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曆代畫論:撰英·類編·注釋·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忻東旺.細節·忻東旺[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