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寫神”
欣賞·評鑒
作者:洪桔鴻
【摘要】 本文以繪畫中的“寫生”為話題,結合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以當下的中國油畫創作為背景,探討“寫生”這個基本概念在表現物象形神氣韻上的意義和可貴之處,試圖尋找中國油畫更多地可能性。
【關鍵詞】 寫生;形神;可貴性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一、繞不開的傳統美學命題
64歲的齊白石在題畫《雛雞小魚》上這樣寫道:“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隻重其形。要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自能神韻俱見,非偶然可得也。”[1]572關於形神的論斷,自古有之;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古今畫家各有法度。齊白石晚年的變法尚且在“寫生”與“寫意”之間反複尋找平衡點,況且我們年輕的一輩。從當下的高考美術現狀、高校美術教育及整體的國內繪畫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寫生”這一現象在各種思潮流派間趨於冷遇。這不禁給我們留下很多思考:當下寫生的意義在哪裏?寫生對現實主義繪畫有何貢獻?背離寫生的繪畫創作如何承載更為豐厚的人文因素與個人情感?
寫生,就是對物象的觀察、體會和表現的過程。西方美術史上的大師在寫生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體係證明,寫生是學習繪畫最基本的要求。古典素描裏麵的一根線條就足以表達豐富的精神世界,能承載很多畫者對人、社會和美的思考,也能表達一個地域特有的精神風範。因此,這個“寫生”課題就不單純了。寫生不僅僅是在畫形體,還在傳達精神世界。在當下美術教育中,或對於從事繪畫領域的人來說,能堅守一份對“寫生”的敬畏之感,保持一種文化內省,紮紮實實地尊重對象,表現對象又高於對象,做到“氣韻生動”、“形神兼備”,那是何等不易!翻開美術史,對於“形神”的表達,古有倫勃朗的沉雄與深邃、維拉斯貴茲的精妙與深刻;現當代有弗洛伊德的敏感蒼厚、洛佩茲的肅穆與崇高。要在“形神”領域獨樹一幟,不光要有深厚的造型功底,還要有時代的敏感度和對人的一種深刻的文化或心理的思考。“寫生”作為情感體驗的一種直接方式,它的命題很廣,課題也很多,不同的民族、地域的畫家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和表現,而寫生最終內化為“精神品格”的表達。
二、如何在寫生道路上尋找契機
在寫生的道路上,人們對“寫生”的理解還存在差異甚至誤讀。像經常講的“畫得像”並非是指畫得跟真人一模一樣,精準無比,不然,用照相機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畫得準”也並非是照對象依葫蘆畫瓢,遇到障礙也不懂挪移,那樣就不懂造型,缺乏生氣了。所謂的“形神兼備”不但要畫出一種內在的生命氣息和豐富的表情,還要有精湛的繪畫技巧和表現線條氣韻的美感。這就不單純是寫生一種東西,而是要發掘對象背後帶有某種人的或者文化的關懷與思考。
首先,要用心去看。對於“外在形式”的理解,也就是我們經常所看到的對象(人或物)。如,大小、體積、特征、色澤、背景、質感等一切都是可看到、可觸摸的。這一層麵是最好理解,也是最好把握的。因為視覺感官不會說謊,是什麼畫什麼,這是起初學畫畫最容易做到的。除了“外在形式”,看不見的東西怎麼辦呢?對此,初學者會茫然不知所措,因為對對象看久了視覺會疲勞,人的體能和心理意誌力會衰退,這就在意識形態上阻礙了許多人繼續往前思考。對象看不見的東西是在變化的,會因環境、氣氛、光線,甚至畫者的情緒在不斷變化,而急於求成的人往往在這個時候停止了觀看,停止了內心與對象情感的交彙,因而隻能在對象之外的表情上苦下功夫。對象精彩的輪廓線、內在的結構、豐富地凹凸感等這些層麵的表現還沒到位,如何進入到下一層麵的塑造?
其次,貴在堅守。對象“內在特征”的解讀也是一道門檻。對象看不見的東西包括有生命感的溫度、內在氣質、環境與光的變化,還有畫畫者本身心理的變化。眾所周知,瓶瓶罐罐雖冰冷,但有品相之分;蘋果雖有紅黃綠之分,但咬一口便知清脆甘甜與酸澀;玻璃器皿晶瑩剔透,但輕輕一敲便知音色清脆多變;最為複雜的是人,因相貌品性差異更難把握其內心的悲苦與歡愉。諸如此類,對於一位成熟的畫家來說,能洞見對象的內在品質已經很難,更何況是一個初學者。莫蘭迪一生都鍾愛自己畫室裏的瓶瓶罐罐,反複畫那些角落中沉睡的靜物,反複尋找某種生命感的餘光與溫度,而靜物也幻化成了寄托某種情感與思想的方式。這是寫生直觀的演化,猶如“化蝶”,通往另一種境界。因此,對象與畫者之間的隔閡會因為畫者體會不深而戛然而止或者僅停留在對象表麵的肌理質感上。寫生貴在堅守與去除。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說得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