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構主義建築與中國草書比較研究(2 / 3)

二、動感的線條美

解構建築和草書都具有傾斜、動感、重心不穩、流動飄逸的造型特點。解構建築動感的營造主要通過非水平、非垂直的線條排列,或者運用體現動感的曲線構圖。解構建築師常常使用富於運動感的曲線碰撞、銳角傾斜的平麵構圖、多維直線交叉錯落的立麵展現,營造出傾斜、扭轉、錯位、遊離、重心不穩的動態效果。從天空俯視古根海姆博物館,簡直就是一個草書風格的中國漢字,流動、流暢、自由、靈動。哈迪德設計的維特拉家具廠消防站也具有明顯的動感和張力。裏伯斯金設計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方案,無論從平麵還是立麵看都是折線反複、連續出現,具有強烈的線條動感。藍天組設計的德累斯頓綜合電影院也有相似的動態效果。對於動感的表現方式,蓋裏使用扭曲,哈迪德和藍天組采用傾斜的三角形構圖,裏伯斯金運用動態折線的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動態效果。

草書藝術的運動感則更加顯著,張旭曾觀看公孫娘舞劍並從中悟出草書書寫的真諦,僧人懷素在觀看流動的雲彩過程中得到啟示。這兩位草書巔峰大師,都是從動感的舞劍和流動的雲彩中獲得草書的巨大進步和啟示的,出離自然又融入自然。季羨林曾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將有草聖之稱的著名書法大師懷素的作品《自敘帖》中的一段文字,用投影方式放大到和牆壁一樣大的效果,結果,作品流動的線條和疾風驟雨的氣勢撼人心魄,竟然使人不敢在下麵走動,甚至連呼吸都困難,可見草書的動感之強烈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中國草書“追求一種破碎、衝突、扭曲和斜置等美學效果”(1)。單一的橫向或縱向的線條都給人以靜態不變的心理形象特征,而成角度、傾斜的線條和中心點、重心點的傾斜和偏移會產生動態的視覺心理暗示,亦即動感。即使草書在書寫過程中以線帶麵、以點帶線,甚至人為地斷開或有意的連筆,都不影響動態的效果。形斷意連、雖斷尤連,氣勢的貫通不辭一點一劃的間斷,甚至反而會加強視覺上的張力感。衛恒評草書“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即是對草書的動感的準確而形象的描述。隸書、楷書雖然方正且具有運動感,但還隻是隱形的運動暗示,而草書將這種運動感外化並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多維的時空之美

解構主義建築不僅是空間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人們隻有在使用建築的過程中才能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建築的時間性概念。當人們穿過拉維萊特公園時,這種空間——時間的轉化尤為明顯。人們在公園的建築、道路、橋梁、水體中穿行的過程中,視角、視點隨著身體的移動不停地變換,而身體的移動是在占用時間的前提下完成的,人們因而欣賞到不同於前一刻的空間畫麵,類似於中國古典園林的移步異景。解構建築時空藝術的轉化和共存在大型公共建築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當人們遊走於畢爾巴爾博物館內部走廊時,其曲線流動的平麵布局,不斷變化的建築立麵,不斷變換造型的景觀小品,水平、垂直動線的規劃,都進一步使人們明確解構主義建築是經典的時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