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構主義建築與中國草書比較研究(1 / 3)

解構主義建築與中國草書比較研究

欣賞·評鑒

作者:李猛誌 黃洋

【摘要】 草書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是非常classic和traditional的東西;解構主義建築是20世紀先鋒藝術的代表形式。表麵上看,無論是從時空關係還是從文化背景上都難以將兩者建立起因果關係。但是它們的形態、構圖以及造型語言傳達出來的氣質和藝韻都非常相似,對兩者的對比研究有助於啟發設計師重視不同設計門類之間的內在聯係,並將之應用於設計實踐。

【關鍵詞】 解構主義建築;草書;室內設計;書法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單純從造型藝術來看,草書不同於普通的楷書、隸書,它具有樸素簡潔的形象,但又並非不可識別;解構建築不同於西方古典建築的繁複和現代主義建築的簡約,但依然具有實用功能而非純藝術的。無論是草書還是解構建築,它們都在外在形式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孤傲與不食人間煙火的同時,又具有其本來的實用和使用功能,是唯美與實用的結合。審視解構建築與中國草書,兩者具有諸多共同的造型特征。

一、不規則與簡約美

在眾多風格流派中,解構主義建築是對“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理念的最好詮釋。解構主義的簡約不是乏味的、沒有內容的,恰恰相反,它的內容需要細細體會和感受。那些看似混亂的幾何形的構圖,內在折射的恰是解構主義打散之後重構的設計原則。和現代主義建築以前的建築風格相比,解構主義沒有古典時期的嚴謹對稱、繁複的線腳、山花、穹頂壁畫,沒有哥特教堂刻著精美雕刻的飛扶壁、層疊後退的大門和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沒有折中主義的古典元素堆砌,沒有洛可可的繁複和奢靡,沒有新藝術運動的具象的卷葉草和看似液體流淌的牆體。奧迪爾·德克和伯努瓦·科爾內特1989年設計的蘋果電腦總部方案,平麵上簡單幾何形寥寥幾筆,線麵元素結合,既實現了蘋果電腦公司總部的功能性需求,又具有蘋果公司本該具有的科技感、時尚感和現代感,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設計方案。

解構主義的簡約性還體現在建築基礎構建的模糊性上。比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牆體和屋麵沒有明顯的界限,設計師從總體入手的設計方式,傾斜的牆麵從屋麵直接而沒有轉折地延續過來,自然、簡約。牆體可以代替天花,或者說難以區分牆體和天花,因著設計師一體化的設計,使得解構主義建築更顯簡約。

草書是高度概括的字體,其純淨的點劃與線條蘊藏著簡約洗練的藝術形象。偏旁部首的構成要素,往往一筆帶過,線條能省則省,力求簡潔。虞衛毅在《試論草書藝術的美學特征》中認為:“在草書中,一點可以代替一劃,一劃可以代替數劃,一個有著較多筆劃的繁體字在草書中往往被簡化為寥寥幾筆,許多複雜的偏旁與部首被簡單的符號所代替,加上筆劃之間可以連屬與借代,使得草書在形體與書寫上都得到了很大簡化。”從這個角度講,草書已將簡潔、簡約的美學特征發揮得淋漓盡致。

解構建築與草書的另一個造型特征是不規則性。解構主義建築和以往任何風格的建築相比獨具造型特色。古典建築時期的最大特點——對稱布局不複存在,即使工藝美術運動的手工痕跡、新藝術運動的卷草花紋也不見蹤跡。和後現代主義相比,解構主義造型的誇張、變形、傾斜、突變有過之無不及,這也是解構主義建築的明顯特征。解構主義的不規則還體現在它的散亂、殘缺、突變。“散亂”,更多體現在解構建築平麵的布局上,點元素、線元素不規則排列,類似平麵構成法則裏的密集構成,“點”要素隨意散落在建築平麵裏。“殘缺”,是解構建築不規則特征的另一個體現。有的解構建築好似一棟沒有完工的建築,還有些工地的特征,用類似腳手架的結構作為裝飾,比如貝希尼設計的斯圖加特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它們追求一種人為的不完整,好似一件沒有完成的雕塑、沒有離開畫架的油畫、一首未完待續的樂曲。“突變”,是指各個構件的連接和轉換具有偶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在多數觀者認為造型還應該延續的部分戛然而止,在曲線流動順暢布局處突然銳角轉折或突然停頓,色彩的交接沒有過度,造型的對接突兀偶然,例如磯崎新設計的迪尼斯集團辦公樓入口設計。解構主義建築造型中的散亂、殘缺、突變等特點也同樣出現在草書形式語言中。“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崔瑗在《草書勢》中總結了草書的變形、傾斜、誇張的形式特點。對於草書的不規則的字體變形,孫過庭說:“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他認為草書既有變化、變形,但又合乎書法字體書寫規則,不是簡單地亂來和亂變。而張懷瓘所說的“發跡多端,觸變成態”也是在強調草書藝術在不規則的變形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