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構主義建築與中國草書比較研究(3 / 3)

解構主義建築的時空特征還體現在一年之內不同季節、一季之內不同月份、一天之內不同時間段,同一個景觀造型、同一個建築單體所呈現出的不同審美特征。有時一天之間,同一個景點、同一個建築可以展現出不同的風韻。人們評價西湖的美曾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可見當人文景觀融入了時間因素以後,時空互溶和轉換使作品本身更趨完善和多元。給解構建築加入時間、自然的因素,它們本身也會展現出另一種美:或為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嫵媚,或為拉維萊特公園的硬朗,或為IBA社會住宅的滄桑,或為阿爾巴尼亞新議會大廈的靈動,這些美學特征都在不同時空的比照中更加顯現出自身的魅力和諸多的審美可能性。畢爾巴鄂博物館不同瀏覽路線的設置,使得不同的路線產生不同的時空對比和光影效果——時間在流動、空間在變化、色彩在轉換。這就是第四維空間亦即時間在解構建築中的顯現。

草書也具有多維空間特征。由於草書在書寫過程中在時間順序上有著相對固定的規則和技法,所以草書的書寫有著可預測的方向性,且過程不可逆轉。這裏的時間、空間關係既不是承接關係,又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共生共存的統一關係。除去時間則草書的空間感不複存在,離開空間則時間因素沒有意義。因而草書是在平麵的二維空間中隱含著時間性的——第三維的虛幻空間。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留白常常被造詣極高的中國藝術家故意使用在水墨畫和草書中。南宋畫家馬遠和夏圭都是留白高手,並因此有“馬一角”和“夏半邊”之稱。在“非黑即白”的草書世界裏,更是因著二極的黑白藝術效果,在留白的紙麵上突出了有與無相生相成的空間視覺印象,給觀賞者的思緒留出延展的空間。因為黑色才能彰顯出白色,如果沒有黑白對比就沒有草書藝術,因此黑白二色在一張紙麵上共存的草書形成了虛幻的三維意象空間。另外,草書線條的交叉,不同方向線條的飛舞、流動,同樣可以在二維平麵中獲得三維空間的虛幻感受。

四、結語

解構主義建築的外在造型飛升飄逸,和傳統的建築形式相比沒有任何的繼承性文脈特征,即不食人間煙火、不按傳統規則設計,但它沒有脫離建築設計的根本規則。橫平豎直的楷書就好像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如果把楷書看作現代主義,那草書無疑是當之無愧的解構主義。草書是解構也是重構,是對楷書的形式、線條分解後的重構。草書字體狂放無羈,它將線條進行的重新排列、重構,以及恰到好處的變形和誇張,都完美地詮釋了解構主義的精神實質。

注釋:

(1)參見王振江《解構主義建築與中國行草》,《學術探討》2011年第10期。

參考文獻:

[1]王伶兒,崔初陽.論書法的多維空間感及表現[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1).

[2]鄔烈炎.解構主義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3]季羨林,吳享根.禪與東方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