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幅作品《版納風情》是翁先生赴西雙版納寫生回來後所創作的作品。畫麵中五位西雙版納女子身著傣族服飾,梳著本民族特有的發髻,手握紙傘正款款漫步於濛濛細雨中,顯示出西雙版納特有的民俗風情。在構圖上,翁先生采用了單純、樸素的垂直構圖,人物皆為正麵站立姿勢,背景中樹的表現亦為豎長形,加強了整體的形式構成,給人以古希臘式的沉穩、靜穆之感。五位女子麵部五官刻畫細膩,雖沒有過多著色,但通過墨的濃淡對比,反顯出皮膚的白皙光潔。在上衣、裙子的褶皺和紋理表現上,同樣多以垂直的線來增強畫麵的整體感,在筆墨的運用上注重南國的秀潤與空靈,尤其在水的控製上恰到好處,既展現南國多雨、濕潤的氣候,又表現出傣家少女特有的水靈和秀氣。
翁先生不僅能駕輕就熟地畫小畫,在駕馭大幅創作上亦是遊刃有餘。事實上,他最擅長的是對於大尺幅作品的從容把握和精彩表現。他的作品《豐收在望》就是一個明證。《豐收在望》所描繪的是人們期盼家鄉豐收的場景。一群孩童簇擁著稻草人,他們有的頭戴草帽,有的紮著羊角辮,大部分人物為正麵站立姿勢,前麵兩名孩童則為背對觀眾。孩子們或扶或抱著豎立在身旁的稻草人。在畫麵中,翁先生特意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幾個迎風而立的稻草人,既表現了眾孩童的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性格特點,亦代表了人們期盼豐收的美好願望。正麵的幾個孩童和處於畫麵中間的兩個稻草人用色清淡,與畫麵左上角的空白處形成了一個“V”字。背麵站立的兩個孩子和大部分稻草人則用了較重的墨色,在畫麵中形成兩條斜線,“豎線”和“斜線”交織的構圖顯示出很強的形式感,可謂是匠心獨運。背景中代表豐收喜悅的金黃色隱藏在淡淡的薄霧之中,映襯著眾孩童純真、期盼的麵龐,營造出一片濃濃的歡慶喜悅、生機勃勃的氣氛。
翁先生對寫意人物畫在圖式、筆墨上進行的探索有目共睹。在翁先生的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漁民、農民、老頭、老太太這些生活在市井的“小民”形象,正如翁先生所說:“我是出生在莆田‘界外底’窮鄉僻壤的農家子弟,與生俱來地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對生活始終保持著一份迷戀和激情,用心靈思索和過濾生活,把對生活的沉甸甸的愛鋪灑在自己的藝術曆程中。”他的作品《豐收時節》也是一幅大創作,表現的是福建閩南一帶果樹豐收時節的場景。一群果農正圍坐在空地上,他們的身旁擺放著成筐的枇杷。處於畫麵中心的果農手拿一份報紙似乎正在與大家討論著什麼新聞趣事,眾人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場麵甚為熱鬧。不遠處的幾棵枇杷樹碩果累累,而紅磚牆外更有一望無際的果樹,似乎正等待著人們去采摘。翁先生在這幅作品中將傳統筆墨與西洋素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墨線輕鬆灑脫,酣暢淋漓,墨色濃淡幹濕控製得恰到好處,畫麵整體給人以信手拈來的自信感,以團塊感來有意強化的人物形體充實而飽滿。人物與背景、道具的布局錯落有致,繁而不亂,在遠景與近景的處理上,盡量拉開對比從而顯得富有層次。翁先生憑借著準確的人物造型和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加之內心充溢著的對故土生活的豐富情感而展示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使觀者猶如身臨其境,為這些質樸的農民在豐收時節的美好憧憬和快樂而感動。
翁先生的另一幅作品《碧海貽豐》的場麵十分盛大,作品描繪了一群惠安女打漁歸來後,正抬著裝滿魚蝦的籮筐行走的場麵。翁先生把眾多惠安女分為四列,兩人一組,她們手中沉甸甸的籮筐並不影響步履的輕鬆與和諧,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畫麵井然有序,獨特的形式設計強化了秩序感和整體感,給觀者以深刻的視覺印象。人物的塑造簡潔凝練,繁而不雜。墨的靈動皴染襯托出線的力量之美,柔中含剛,在古拙中體現出筆墨的厚度與質感,從而也使惠安女的形象更加健碩而充滿朝氣。此幅作品在水與墨的處理上十分精到,墨色溫潤,層次多樣,變幻莫測,給人以清澈氤氳之感。
都說畫如其人,翁開恩的作品總能給人以真誠、厚實、灑脫之感,這與他質樸、開朗、詼諧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也許他並不是那種靈氣逼人的畫家,但他卻擁有福建莆仙人所具有的頑強勤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藝術與生俱來的良好悟性,再加上他內心深處對故土的深深情感與眷念,從而使筆下的作品總是那麼情感充沛,有著極強的地域特色。他堅持現實主義繪畫原則,但又不拘泥於形象的簡單再現,而是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勇於創新,敢於實踐,在法度內外上下求索,在理趣之間進出求悟。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以及深厚的人文關懷。同時,他的作品通過刻畫典型人物的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麵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枝枝節節的環境描寫,從而使他的作品筆中有墨、墨中有筆,既狀物傳神,又抒情達意,耐人尋味。
如今已是75歲高齡的翁開恩先生不僅沒有放下畫筆,而且依然繼續進行著大量的寫生與創作,堅持不懈地在藝術的海洋裏辛勤耕耘。他的作品越發於筆墨中顯現出那種率性、簡樸而強烈的豪邁氣息,在表現語言和形式上更加多樣化,許多作品不僅筆墨和造型結合得極其生動自然,而且還體現出獨出機杼的筆墨和精神的契合,畫出了情趣,畫出了風格,畫出了品位,崇尚古典卻不失現代感,以傳統見長卻不乏創造,從而使他成為閩派藝術特別是莆仙畫派的“實力派”畫家之一。
參考文獻:
[1]梁桂元.閩畫史稿[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徐觀複.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3]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4]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M].陳彬和,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5]俞建華.中國繪畫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7]潘主蘭.現代閩中畫人春秋[M].1937.
[8]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上海:三聯書店,2000.
[9]張強.中國人物畫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B類項目“福建當代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B110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