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開恩(1939—),號竹嘯莊人,福建莆田人。他出生於莆田市靠海的村子——竹莊村。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全家僅靠著翁父頂著海風耕作那靠天賜雨的旱沙地,以及用鐵工、木工、泥水工等手藝維持一家大小的生計。然而,在那個充斥著饑荒、瘟疫甚至抓壯丁的動蕩年代,和村裏所有人一樣,他們所麵臨的生活十分困苦。翁父為人處世豁達,喜好書法,常為方圓幾十裏內的鄉親們寫對聯和招牌,亦時常教兒子寫字,這無疑對幼年的翁開恩有著很大的藝術啟蒙作用。可以說,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他推開了一扇藝術的窗口。翁開恩6歲時被送入本鄉學堂,相比於寫字,他似乎更熱衷於塗抹圖畫,時常圈圈劃劃地畫點雞鴨什麼的,並從村裏為修建東門宮請來繪製彩繪和塑泥像的工匠師傅那裏學會了捏泥人。解放後,翁開恩進入小學學習,其繪畫天賦被美術老師發現並得到重點關照,時常參加各種比賽並奪得好名次,同時也常為“三反五反”運動畫漫畫,為抗美援朝畫宣傳畫。14歲那年,他考取了莆田第一中學,在科班出身的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其繪畫進步迅速,並時常利用回家的機會為父母鄰居畫頭像。由於經常參加各類展事活動,特別是與高中部同學合作小連環畫參展極大地激發了他身上的藝術潛能。因而,他於1956年考入福建師範大學美術係(五年製)學習。
在校期間,翁開恩受到了係統、嚴格的學院派繪畫訓練。他勤奮刻苦,多方麵虛心求教,從而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並開始嚐試創作,有不少漫畫、宣傳畫、剪紙等形式多樣的作品陸續發表於報刊雜誌。他的文化課亦十分優秀,課外還大量閱讀文學、詩歌和各種雜誌畫冊,並摘錄筆記。在校期間,翁先生有幸得到了謝投八、謝意佳、宋省予等老一輩藝術家的親炙教育,這對他的藝術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翁先生在《難忘的一課——回顧宋省予老師的教學》一文中曾經這樣寫道:“教師施與學生的真與誠之後,獲得的將是學生對老師的敬與愛……這種愛猶如師徒之情,又超越了師徒之間的局限性。”“宋老師步入課堂之後,他的鬥方居室又成了第二課堂,那裏經常有學生在場,我們看他作畫也聆聽他評論,我們有時也參與議論,話題很廣,從詩賦丹青到稼穡百工之藝,從春夏秋冬到大千世界,學生們就在這種‘閑聊’中得益於愛國思想和道德情操等方麵的熏陶……就在這親密無間的交往中,同時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誘發了學生對專業的學習‘意識’,堅定學生學好專業的情感和‘意誌’……”正是老師們的諄諄教誨使他的藝術理想更加堅定,並且迅速攀上藝術的高峰。
1961年,翁開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從此,他的事業便與這所百年老校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無論教學還是藝術創作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不久後,一場史無前例的文革猶如一把熊熊烈火燒向福建高校,他被抽調至省教育局教材編寫組設計封麵及課本插圖等,後又調至福建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直至十年浩劫結束,才調回母校福建師範大學美術係擔任中國人物畫教學。今天看來,這些經曆也給予他的藝術以另一種磨礪和滋養。80年代翁開恩已是美術係的骨幹教師,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更加感到時不我待,於1982年夏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研修。這段藝術經曆是他個人藝術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浙江美術學院濃厚的藝術傳統精神和學術氛圍裏,諸位名家教授的嚴謹治學和悉心點撥給予翁先生以極大的啟迪,在體味浙派水墨畫之精髓的同時,他也更堅定了藝術上求新求變的意誌。在整整一年的進修時間裏,他大膽進行各種嚐試,通過不懈努力和尋找,其繪畫麵貌煥然一新。從此,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創作出一批具有獨具閩派地域特色的人物畫。
翁開恩先生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多樣的藝術實踐和工作經曆使他能工會寫、工寫兼收,雖主攻人物,但在山水、花鳥等方麵亦有所建樹。他的創作題材廣泛,無論現實人物還是古賢雅士、佛道僧仙,無論飛禽走獸還是四季花卉,無論江湖洲渚還是峰巒溪澗,都能納入其腕底筆端,並各具神貌。他尤擅長於寫生,速寫本常常不離手,隻要時間允許,他就拿出本子描繪周圍的人與物,同時在背摹默寫和強識心記的訓練上下功夫,長此以往鍛煉出他敏銳的觀察力,從而自然而然地將人物的外形與神態塑造得入木三分。他從不向壁虛構、一味因襲模仿,而是從現實生活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人物畫寫生,同時在寫生畫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眾所周知,藝術家隻有在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基礎上積極投身生活、自然、社會的現實,學習傳統中的創造精神,憑借自己的膽識對現代生活進行開拓,才會給人物畫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這是現代人物畫發展的必然。
三、翁開恩水墨人物畫藝術賞析
評析翁開恩先生的人物畫創作,必然要分析他的作品,而分析其作品僅僅用傳統的畫學理論和一般性的思維框架來衡量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翁先生的作品不僅在表現內容上突破了人們司空見慣的借助於“情節”和“故事”來演繹先驗性主題的公式化做法,同時更因為其人物畫的語言形式和美學趣味,也與當下流行的創作模式有明顯的區別。翁先生始終認為,寫生是人物畫創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國畫山水、花鳥創作自古就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說。人物畫看似可被排除在這樣一種創作方式之外,其實不然,人物畫創作最本真的部分,就是對生活中萬千事物的體察、品味以及提煉,這就有賴於大量的寫生。他認為一幅好的寫生作品就是一幅好的創作,同樣體現了藝術的再現和表現問題。
我們可以從他的幾幅作品入手進行分析。作品《討海者》就是一幅寫生畫,翁先生用大寫意的手法描繪了一位打漁歸來的普通的漁民形象。“討海”即打漁,意為向大海乞討為生,在閩南語裏也叫“討海人”。生活在福建沿海以“討海”為生的漁民是極為普遍的。畫麵中,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漁民,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寬闊的肩膀上背負著沉重的漁網,粗大而有力的雙手刻滿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但神情又是那樣的豁達與堅定。在這幅作品中,作者強調人物形體輪廓的完整性,有意削弱邊緣線過多的起伏,在麵部和手的刻畫上用線肯定而概括,以略微誇張的手法強調了人物的特征。墨的濃淡皴擦中恰到好處,不僅使畫麵層次豐富,而且使人物情緒更加飽滿、意氣飛揚,背景那一抹看似不經意而為之的淡墨表現出一望無際的大海,蒼茫雄渾,意境深遠,既增強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使畫麵的空間感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