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袁崇煥保國戰沙場(1 / 2)

壯誌雄心——為國捐軀

儒家報國思想發展至明清時期,更強調儒學一貫主張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盡管這時的愛國還帶有封建王朝的特點,但仁人誌士甘為精忠愛國而奮鬥,他們在國家危急之時,弘揚了誓力報國的雄心壯誌。

明代末期著名抗清名將袁崇煥,在民族危亡之時,挺身而出,書寫了保國衛民的英雄篇章。戚繼光在倭寇侵擾的形勢下苦練精兵,誓死殺敵,同樣可歌可泣。而清代的林則徐、史可法、關天培這樣的民族英雄,同樣以他們的壯舉展現出報國精神的巨大力量。

袁崇煥是明末人,他14歲隨祖父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35歲中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在邵武任知縣期間,袁崇煥救民水火,處理冤獄,關心軍事,招納軍人,做了許多於國於民有益的事情。

這段時間,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隨即以“七大恨”誓師告天,興兵反明,僅用了幾年時間,東北全境陷於完全失落的危急之中,明王朝的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

消息傳到北京,朝野震恐,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但都拿不出一個主意。這時,剛從福建調來兵部的袁崇煥站了出來,充滿信心地說:“隻要給我兵馬和錢糧,我就可以把關外的防禦責任擔當起來!”

其實,袁崇煥當時隻是兵部的一名小官,對此關係國家存亡的大事,他既無責任,也可以不冒風險。但他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想到國家的安危,想到人民生活的安定,自己作為一朝武將怎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

袁崇煥自願戍邊的請求,受到了君臣的稱讚,於是皇帝提拔他為僉事,到山海關外監督軍事。袁崇煥一到關外,便立刻與將士商議守備計劃,安撫無家可歸的百姓,修築軍事要衝寧遠的城牆,以鞏固邊防。

正當寧遠城牆告成的時候,袁崇煥的父親去世了。按當時的製度,官員喪父要卸任回家守孝3年。但此時袁崇煥早已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東北的邊防上,他怎能為了家事而放棄國事呢?袁崇煥眼含熱淚,朝南三拜,表示對父親的悼念之情。

1626年,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西渡遼河,兵臨寧遠城下。這時在寧遠城中,隻有10000多兵馬,麵對如此懸殊的敵我力量,人心惶惶。為鼓舞大家的鬥誌,袁崇煥集合全城將士,當眾刺破手指寫下血書,誓與寧遠城共存亡。

戰鬥打響了,後金軍頂著盾牌,冒著明軍的弓箭和石頭,蜂擁而上,企圖掘開城牆攻進城去。袁崇煥沉著應戰,用西洋大炮對準敵兵密集的地方頻頻開火。

戰鬥進行了兩天,後金軍發動了無數次進攻,但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寧遠城巋然不動,而後金軍卻死傷無數,4位將領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負了傷。後金兵見大勢既去,紛紛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