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天祥正氣以死報國(1 / 3)

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廬陵人,即現在的江西青安。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愛讀忠臣烈士的傳記,這些傳記給他很大的教育。

有一天,文天祥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他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1256年,文天祥赴京師臨安參加科舉考試。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宋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21歲。

文天祥所處的時代,正是蒙古統治者向南方不斷進犯的時代。麵對強悍的蒙古鐵騎,文天祥力主抗元。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輕,而且多言招禍,可麵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應以斬首。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宋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建昌軍仙都觀的主管。由於皇帝不納諫,重用奸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

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複過來。他還修複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鬆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1273年,朝廷起用文天祥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唯有啟程上任。隨後被委任為贛州知州。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

在贛州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文天祥立即發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做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

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0000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文天祥起兵後,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元軍以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阻撓。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麵輿論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

1275年8月,文天祥率部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聲望大振。不久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

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3000人歸張全節製,增援常州兵力。這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和江萬載、張世傑主戰,三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但他們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朝廷支持。

1276年1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朝廷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大營,以便一窺虛實。文天祥以浩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在途中,文天祥逃去,輾轉回到南宋管轄的地方。

文天祥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複興南宋。他在南劍州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比勤王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