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袁崇煥保國戰沙場(2 / 2)

寧遠大捷使後金軍膽戰心驚,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忍著炮傷歎息道:“我從25歲帶兵作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沒有想到這個寧遠城卻打不下來!”

努爾哈赤去世後,其子皇太極又率兵攻打錦州和興城,但都被袁崇煥的部隊所擊敗。於是,皇太極改變戰略,於1629年,親率軍幾十萬,繞過袁崇煥的防區,突破長城,攻入關內,進逼北京。

袁崇煥得到警報,立即揮師入關,在北京城下,與後金軍展開了激戰。袁崇煥身披鎧甲,親自上陣督戰殺敵。在他的帶領下,明軍士氣高漲。將士奮勇殺敵,從中午血戰到晚上,終於打退了後金軍。

皇太極感歎地對部下說:“我打了15年的仗,從來沒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

袁崇煥橫戈戍邊戰沙場,為保國安民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受廣大將士和百姓的愛戴,這也遭到了朝中奸黨的迫害打擊。

由於朝中奸黨攻訐袁崇煥戍邊不利,致使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奸黨便以“謀叛欺君”的罪名將其殺害了。

袁崇煥的一生,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寫下了保家衛國的輝煌篇章。

[旁注]

七大恨 是明代末期後金政權可汗努爾哈赤發布的討明檄文。1618年,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布:“吾意已決,今歲必征大明國!”4月13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後人此後繼續征戰,最終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清帝國。

僉事 古代官名。金代按察司屬官有僉事。元代諸衛、諸親軍及肅政廉訪司、宣撫司、安撫司等皆有僉事。明代提刑按察使司屬官有僉事,無定員,分道巡察;明代衛所體係中也有僉事之職,如都指揮僉事、衛指揮僉事,兩者均為指揮使之助手,一般分掌訓練、軍紀。

奸黨 指背叛國家或君主的人物或小集體。明代之前,曆代律文中均未設。明太祖朱元璋鑒於曆代、特別是唐宋兩代臣下結黨、皇權旁落的教訓,於洪武年間多次頒布禁止宦官幹政和大臣朋黨詔令,並在《大明律》中創設了奸黨專條,對違反者規定了嚴厲的處罰。

[閱讀鏈接]

袁崇煥小時候很聰明。他家裏的院裏有一口井,他媽媽經常在井旁邊教育袁崇煥,井旁邊有蓮花,說要他以後“出淤泥而不染”。他小時上學的路上有一個土地廟,他放學的時候就在廟前麵站著,說:“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

袁崇煥做知縣的時候,天天找一些退伍的老兵了解前方的情況,了解民情、關外等情況,就準備有一天到遼東來報效社會和國家,後來終於走上遼東戰場,有效遏製了後金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