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辛棄疾的愛國情結(2 / 2)

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茫然,痛苦,無限悲憤。所謂“憤怒出詩人”,慷慨激越的辛詞,正是這種憤怒的藝術結晶。

辛棄疾的詞充滿深厚的愛國熱情和挽救國家危亡的雄心壯誌,“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平戎萬裏,整頓乾坤”。

辛棄疾的詞也表露了他壯誌未酬的憂憤之情。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酒隻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響空弦。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的愛國辭章,慷慨悲壯,不僅真摯動人,而且熱情澎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他的《議練民兵守淮疏》,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鞭辟入裏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誌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再如他的《美芹十論》,這是一部很好軍事論著。其中《察情》一篇論道:“兩敵相持,無以得其情則疑,疑故易駭,駭而應之必不能詳;有以得其情則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聽彼之自擾,則權常在我而敵實受其弊矣。”

此說可謂得兵家虛實理論之精華。古代的空城計、空營計之所以得行險而穩成,其妙處也不過在此而已。但直陳此妙、直搗關鍵樞要之處,辛棄疾可謂第一人。

自從辛棄疾的《美芹十論》獻給朝廷之後,人們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作為憂國憂民,悲國家之顛覆的代名詞了。

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燒到了盡頭,1207年,辛棄疾終於懷著憂憤的心情與世長辭。臨終前,還連呼數聲“殺賊”,顯示出愛國詞人的心始終沒有離開抗金的戰場。

[旁注]

耿京(?~1162年),宋代濟南人,農民出身。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南侵,中原百姓不堪其擾,紛紛組織義軍,耿京聯絡李鐵槍等6人,轉入東山,豎起抗金大旗,隊伍很快擴至百餘人,攻克萊蕪、泰安等地,不久即聚眾數十萬人,一時聲勢浩大,給金人以很大威脅。

青兕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獸珍禽,是太上老君所騎的青牛,迅猛異常、剽悍威烈。

簽判 古代官名。隋代在使府設判官。唐代判官掌文書事務。宋代沿置於各州、府,選派京官充任,稱為“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各路安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司、群牧等也設判官,職位略低於副使。元明時期僅設於州,職位漸輕,清代改為州判。

[閱讀鏈接]

辛棄疾的愛國詞作,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當時,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期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

在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仁人誌士從辛棄疾的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精忠報國,肝腦塗地,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