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辛棄疾與陸遊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始終把洗雪國恥、收複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曆城人,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他成長於金人的統治之下,金代統治者推行的一係列種族歧視政策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使他從小就對這種野蠻的民族掠奪痛恨已極。
辛棄疾的祖父辛讚經常對辛棄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辛棄疾很早就立下了恢複中原,統一國家的壯誌。為此,他勤奮讀書,刻苦鍛煉體魄,20多歲便文才出眾。
辛棄疾22歲那年,金主完顏亮帶領大軍,南下侵宋,金軍後方空虛,中原地區的英雄豪傑趁機“屯聚紛起”,進行反抗。辛棄疾也毅然投筆從戎,組織起2000多人的隊伍,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以其文才當上了起義軍的“掌書記”,掌管起義軍的大印和書檄文件。
為了擴大力量,辛棄疾說服了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帶了1000多人馬來投耿京。不料義端不懷好意,竟然在一天晚上偷了起義軍的大印,逃奔濟南去投降金人。辛棄疾得知消息後,怒火從心而起,立即騎上耿京的烏龍馬去追義端。在鄆州通往金朝軍營的山路上,義端騎著馬在前麵飛跑,辛棄疾在後麵策馬緊追,隻見兩團黃塵滾滾向前。
辛棄疾終於追上了義端。義端慌了手腳,滿臉堆笑地對辛棄疾說:“兄貌似青兕,勇猛過人,還望看在往日情分,饒我一回。”
辛棄疾毫不理會,怒睜雙目,揮劍將和尚斬於馬下,終於奪回了印信。辛棄疾以自己的正義行動,在義軍中贏得了威望。
義軍在發展,但辛棄疾卻憂慮地看到,義軍人數雖有20多萬,但由於是孤軍作戰,又缺少訓練,一旦與金軍鐵騎進行大戰,勢必難以取勝。因此辛棄疾勸導耿京南歸宋朝,和官軍共同抗金。
耿京采納了這一建議,並派辛棄疾代表義軍去和宋朝廷聯係。辛棄疾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然後立刻策馬北歸,急於把這一好消息向耿京傳述。
不料,行至海州,即現在的江蘇東海附近,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在敵人的誘降政策挑動下,義軍中發生了嘩變。叛徒張國安殺了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人,並被封為濟州的州官。
聽到這一消息,辛棄疾怒火中燒,他決心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他帶了50名勇士,快馬加鞭直奔濟州張國安的營帳。看見張國安正同金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他眼睛都紅了。
辛棄疾趁其不備,帶領勇士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殺了金將,把張國安捆綁在馬上,同時向其部下聲言,朝廷10萬大軍隨後即到。張國安的部下不少是義軍舊部,所以當場就有上萬人起來反正。
辛棄疾等押著張國安,率領這上萬人馬,迅即掉頭南下,一路上戰勝了金兵的圍追堵截,終於回到了南宋。
辛棄疾驚人的英勇愛國行為,使南宋朝廷大為震驚。宋高宗便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而這時的辛棄疾才25歲。辛棄疾抱著抗金的理想南歸,但南歸後卻是那樣地不如意。他非但不能躍馬橫刀於疆場,運籌策劃於帷幄,反而不斷受到投降派的打擊、排擠,最後竟被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