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陸遊的愛國壯誌雄心(1 / 2)

陸遊是南宋越州山陰人,即現在的浙江紹興。他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有“小李白”之稱。17歲便有詩名。

陸遊的父親是具有愛國思想的正直士大夫,所結交的也多為愛國之士。父親經常與朋友在家中聚會,談論國事,每當說到金人入侵,他們無不咬牙切齒,痛哭流涕,意欲收複中原。

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陸遊耳濡目染,熏陶默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陸遊心裏生了根,使他從小就決心獻身抗金事業,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愛國壯誌。

為了實現這一壯誌,陸遊不僅習文,而且學武。他曾研讀兵書,還花了很長時間從師學習劍術。從劍術的學習中,培養了他英勇豪爽的氣概,鍛煉了他剛健強壯的體魄。

1153年,陸遊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第二年陸遊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遊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

奸臣秦檜死後,陸遊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1163年宋孝宗即位後,以陸遊善辭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曆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

陸遊在做官期間,做了許多愛國、愛民之事,如在大災之年,開官倉賑濟饑民;也曾為收複失地、統一國家積極出謀劃策。

1161年,陸遊因抗金名將王炎之請,千裏迢迢從家鄉山陰來到南鄭“幹辦公事”,親著戎裝戍守在大散關頭。無論是詩人的人生理想的實現還是詩歌成就的取得,南鄭歲月都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

陸遊當時身著戎裝,率領將士戍守在大散關頭,在風雪之夜布置騎兵突襲敵營,活捉俘虜,以摸清敵情,他還參加過渭水的強渡和大散關的遭遇戰。

大散關一帶,山高林密,當時又是抗金前線,居民稀少,所以時有猛虎出沒傷人。為了為民除害,陸遊曾在深山密林中手刺猛虎。他在《聞虜亂有感》中記述此事:

前年從軍南山南,夜半馳獵常半酣。

玄凶蒼兕積如阜,赤手曳虎毛糝糝。

陸遊還考察了大散關一帶“地近函秦氣俗豪”的山川形勢和民情習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卻用關中作根本”的戰略思想。他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

陸遊的進取方略雖得到王炎的讚同,卻不見朝廷接受。隨著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解散,陸遊在大散關頭所呈的收複中原主張終成泡影。

大散關一帶的雄關沃野,鐵馬秋風的軍營生活,北方民眾的自發抗金、馳寄密報的忠義之舉,不但進一步激發陸遊的愛國熱情,影響著陸遊的思想性格,也使他的詩歌創作從思想深度到創作風格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

詩人後來回顧這種創作思想和風格變化時,曾寫了一首有名的《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中寫道:“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

在南鄭經曆了一段緊張豐富的軍中生活後,陸遊詩作的主調仍是抗金之誌、報國之情。如在《山南行》中,他思考的則是經略中原的用兵主張:“國家四紀失中原,師出江淮未易吞。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

在《和高子長參議道中》一詩中,表白的則是收複失地的美好前景:“莫作世間兒女啼,明年萬裏駐安西”;甚至看到瀑布,也從中感激到報國之情,如在《蟠龍瀑布》中說:“意氣忽感激,邂逅成功名。”

陸遊離開南鄭後的30多年間,不斷有詩作回憶這段難忘的軍中生活,前後共有300多篇,其中包括幾乎人人能誦的《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訴衷情》中的“年少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等。

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陸遊一生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也是詩人力圖實現自己愛國之誌唯一的一次軍事實踐。

因為陸遊始終堅持抗金救國的主張,多次遭到了投降派的陷害、打擊和排擠,但他對自己的理想始終堅信不疑。直至晚年病重時,報國信念和愛國熱情仍然不減當年。

1210年春,這位85歲高齡的愛國老詩人病在床上已經有100多天了,吃藥也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嚴重。他的親朋好友知道他將不久於人世,都紛紛前來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