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精忠嶽飛精忠報國(1 / 2)

嶽飛是宋代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人,即現在的河南安陽湯陰程崗村,出身於農民家庭。他少年時就愛讀《春秋左傳》和《孫子兵法》,稍後拜名師學習弓箭和槍法。由於他虛心求教,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武藝,十八九歲,就能拉開300斤的硬弓了。

這時候,北方金國興起,金國四太子金兀術率領大兵南侵。北宋朝廷抗敵不力,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皇帝宋欽宗、太上皇宋徽宗及大臣等3000多人也被俘虜了。

國難當頭,為了保家衛國,嶽飛毅然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從軍後的嶽飛英勇善戰,立了許多戰功。

嶽飛從軍不久,他的父親嶽和病故,嶽飛辭別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隨後,又到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

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兵侵占後,宋室南遷,康王趙構在金陵繼位,史稱“南宋”,康王就是宋高宗。南宋朝廷傳下聖旨,聘召嶽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複中興,報仇雪恨。

嶽飛接了聖旨,準備投身抗金前線。臨行前,嶽飛的母親讓嶽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嶽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

嶽母鄭重地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應募參軍,保家衛國,真是極好。但恐我死之後,你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所以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4個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

嶽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孩兒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絕不會做不忠之事!就與孩兒刺字罷。”說吧,將上衣脫下,袒露後背,讓母親刻字。

嶽母取過筆來,先在嶽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4個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看到兒子的後背顫抖了一下,心疼地問:“我兒痛嗎?”

嶽飛道:“母親剛才輕輕地刺了一下,怎麼問孩兒痛不痛?”

嶽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

“盡忠報國”4個字刺在肉上,每一個筆畫都滴著血,染紅了嶽母手中的繡花針和毛巾。嶽飛的妻子在旁邊看了,百感交集,被丈夫的堅強意誌震撼了。

嶽母刺完,將醋墨塗在字上,使它永遠不褪色。嶽飛站起來,叩謝母親訓教之恩。

從此以後,“盡忠報國”不僅刻在他的身上,也刻在了他的心中,時刻激勵著他保衛大宋江山。“盡忠報國”被後世概括為“精忠報國”,以至於成為了中華民族報國精神的精髓。

南宋政權建立後,嶽飛以下級軍官身份,上書反對宋高宗南遷,要求北伐。不料觸怒了主和派,他們以“越職言事”的罪名,革掉了他的軍職。但是,嶽飛毫不氣餒。他所記掛的不是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是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存亡。他在抗金名臣宗澤手下,帶領隊伍轉戰黃河南北,深入到太行山下,屢建戰功。

由於南宋朝廷堅持妥協投降的政策,金兵乘機南進,跨過黃河,打到了江南。時局的混亂,使嶽飛的軍隊和朝廷失去聯係,成為孤軍。嶽飛不畏艱險,主動出擊,在廣德六戰六勝,打得金兵聞風喪膽。又在常州四戰四捷,金兵死傷慘重。

嶽飛相繼收複了建康和襄陽六郡,使“嶽家軍”聲威大震。宋高宗趙構特賜嶽飛一麵軍旗,上麵繡著4個赫赫大字“精忠嶽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這是嶽飛著名詩篇《滿江紅》中的詩句,嶽飛念念不忘抗金收複失地的大業。1140年,嶽飛率軍揮師北上,“嶽家軍”以銳不可當之勢,連克數城,“精忠嶽飛”的戰旗所向披靡。

這年7月,嶽飛親自率領一支輕騎進駐郾城。金將兀術則糾集了15000名精兵進逼郾城,並拿出了他的王牌軍鐵浮圖軍,企圖一下子吃掉“嶽家軍”。

嶽飛觀察了形勢後,深知這將是一場前所未遇的惡戰、以寡敵眾的硬仗,也堅信自己的將士能夠承受嚴酷的考驗。嶽飛首先命令兒子嶽雲率領背嵬軍和遊奕軍騎兵精銳,出城迎擊。他神色嚴毅地對嶽雲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

當天下午,嶽雲舞動鐵錐槍,率精騎直貫敵陣。雙方的騎兵展開了激烈的鏖戰。金兵的後續部隊源源不絕地擁來。嶽雲率領的馬軍打敗敵騎的一次衝鋒後,又招致更多的敵騎進行第二次衝鋒,如此激戰幾十回合,形勢逐步發展到與金兀術“全軍接戰”的地步,10餘萬金軍後續軍隊也陸續開進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