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戰事,範仲淹堪為中流砥柱。戰事稍安,朝廷即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隨後,宋仁宗詔命範仲淹起草主持改革大政。於是,北宋曆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範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
範仲淹提出了10項改革主張,它們是:
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製度;抑僥幸,即限製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徑;精貢舉,即嚴密貢舉製度;擇長官,即根據政績獎勵或罷免;均公田,即均衡官員的職田收入;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修武備,即整治軍備;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減徭役,及采取措施使人民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
範仲淹的改革新政實施了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麵已煥然一新。然而,新政改革才行一年,範仲淹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攻擊,宋仁宗也產生了動搖。改革告失敗後,範仲淹被迫離京,再度戍邊。
範仲淹心境坦然,眼下新政受阻,身心受到打擊,國家和老百姓不能得到更大的實惠,那麼,就盡自己家中所有為故鄉的親友盡一份心吧!範仲淹無論順境逆境卻愛國愛民之心始終。
1049年,範仲淹已年過花甲在杭州任職。其時他在杭州的子弟及友人見範仲淹身體日衰,勸他在洛陽治宅第,以為逸老之所。可範仲淹卻一口拒絕,他說:“一個人如果有道義之樂,可以舍生取義,更不會在乎居室?”
範仲淹非但不治私宅,還傾其全部官俸和獎金,在天平山祖居,擴建築屋為“義宅”,並親自命名“歲寒堂”,“鬆風閣”。這是古代曆史上第一個多功能私家慈善機構,史稱“範氏義莊”,簡稱“範義莊”。
範仲淹親自製訂了義莊製度13條,選取族中“長而賢者”主持管理。義莊製度中包括外姓人氏也在救助之例:鄉裏、外姻、親戚凡貧不濟者,即可到義莊求得一定的幫助。
範義莊自創立以來,範氏子孫世守,曆兩宋、元、明、清時期,前後長達900年。為中華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響最廣泛的私家慈善機構。
1052年正月,範仲淹自青州調任潁州,其時範仲淹身弱多病,力不能支。5月20日,病逝於赴潁州途中的徐州,終年64歲。
一代全才範仲淹與世長辭,宋仁宗聞聽噩耗,嗟悼久之,輟朝一日,親書“褒賢之碑”,諡“文正”。
消息傳到範仲淹抗敵西夏之邊疆,邠、慶兩州少數民族同胞雖遇範仲淹恩澤相去已近10個年頭,卻仍悲痛欲絕。範仲淹愛少數民族人民由此可見一斑。
範仲淹以自己的言和行,塑造了一個橫空出世的偉大人格,征服了朝廷的官心,誠服了天下的士心,贏得了四海的民心,這在中華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旁注]
真定府 古代著名的行政中心之一。987年分河北為東西兩路,真定成為河北西路的首府,從此確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1048年升鎮州為真定府,府城真定,即今河北正定縣。真定府轄真定、槁城、欒城、元氏、井陘、獲鹿、平山、行唐、靈壽9縣。
轉運使 古代官名。宋代初期,曾派若幹轉運使赴各地供辦軍需,事畢即撤。宋太宗為削奪節度使的權力,於各路設轉運使,稱“某路諸州水陸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
國子監 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明代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李元昊(1003年~1048年),黨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1038年自立為帝,脫離宋朝,國號“大夏”,亦稱“西夏”,定都興慶府。建國後多次與宋、遼交戰。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
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唐代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職,給以“參知政事”等名義。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此職在唐代正式作為宰相官名。至宋代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
[閱讀鏈接]
範仲淹從小父親亡故,跟隨母親改嫁朱家。範仲淹讀書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範仲淹為了自我激勵,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那裏的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當時,範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4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斷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書中,以讀書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