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範仲淹先天下而憂(1 / 2)

範仲淹出生於北宋重鎮真定府。他不滿周歲即遭喪父,少時在山東長山醴泉寺苦讀,年輕時赴河南商丘應天書院苦讀5年。1015年,27歲的範仲淹考取進士,踏上仕途生涯,開始了他愛國愛民的一生。

1021年,範仲淹任江蘇泰州西溪鹽倉監官。在西溪,他目睹民不聊生的局麵,為解救當地萬民不再繼續遭受海潮之苦,必須改造自然,為老百姓創造生存條件。範仲淹實地勘察調研後,詳細製訂了修堤治水方案。這事原本同他這個管理鹽倉的鹽稅官不搭界,可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甘願攬事上身,把提案呈報頂頭上司張綸。

此事立即招來眾多非議。可張綸卻是個明智有頭腦的人,看了範仲淹的上書和方案,很欣賞這位敢言敢為的下屬,力排眾議,立即將範仲淹方案立項奏請朝廷,任命範仲淹為災區中心興化縣令主持整個修堰工程。此項目得到朝廷批準。

1024年秋,範仲淹奉旨率領通、楚、泰、海四州兵夫民工40000餘眾,打響了浩大的築堤戰役。範仲淹的好友滕宗諒當時也在泰州任官,奉命調任全力協助範仲淹工作。

工程進行至冬季,不幸之事降臨,大雨大雪驚濤駭浪,堤垮人散,百餘修堤者不幸遇難。

朝廷聞報,派轉運使胡令儀實地調查。好在這個調查大員胡令儀也曾在海陵任過職,對海潮之患,百姓之苦深有了解,實地調查後全力支持範仲淹繼續修堤,工程終於複工。

海堤工程正有序地行進,不幸之事再次降臨,範仲淹母親不幸病逝。範仲淹不得不按製離任守喪,修堤工程改由張綸繼任。

範仲淹離任不離心,特致書張綸再表述修堤利害,念念不忘鼓氣,關心工程工作。在張綸的全力支持下,海堤工程於1028年終於告成。

新的防海潮大堤阻止了潮水泛濫,使荒地重變良田。海陵興化等地2600餘戶逃荒居民紛紛返回,耕種生產,重整家園。災區老百姓感恩戴德,為範仲淹立了生祠“範仲淹祠”,為張綸立“張候祠”,還把這條重修的防海潮大堤取名為“範仲淹堤”。

老百姓最為本質直白,愛憎分明,誰最關心愛護他們,他們就為誰樹碑立祠,更有興化之民多有隨從範姓,以明感念之心。“範仲淹堤”至今仍惠於民。

1033年7月,範仲淹任國子監。其時江淮、京東遭災,範仲淹奏請宋仁宗帝派員前往巡行救災,宋仁宗無複。範仲淹又奏說“宮中半日不食當如何?今數路艱食,安可置而不恤?”

宋仁宗感到慚愧,遂命範仲淹出使安撫江淮。

範仲淹所到之處開倉賑濟,免其賦稅。他看到災民在吃一種帶苦味的烏味草充饑,就回京時帶給宋仁宗,以烏味草請示六宮貴戚,以戒奢侈。又陳言“天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之無度,天下安得不困。”其愛民慈民言之鑿鑿,心之切切。

1038年11月,範仲淹知越州,到任後不久,越州戶曹孫居中病故任上。孫居中位卑祿薄,任職清廉,家貧子幼,家人無力喪事。範仲淹以己俸百緡周濟他,又為他雇一艘船,派一名可靠老吏護送孫妻幼子一家老小及靈柩回原籍。

在出發前,範仲淹考慮到一路關卡恐有糾纏盤剝,特地寫了一首詩,署了自己的名字交給老吏,以告沿途關照。範仲淹詩意充滿了對下級清廉官員的深切關愛和同情。

範仲淹出守陝西邊事期間,一天與同僚宴飲樓上,聞有哀哭聲,派人探問,方知貧苦之家為安葬死者無力購置棺木收斂之物而號哭,範仲淹即刻罷宴捐出自己俸錢為死者購買安葬之物。廉官吳遵路在西線戰事有貢獻,病逝在任上,範仲淹為其治喪並周濟家人,對其幼子給予關愛。

範仲淹在抗敵西夏期間,麵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反對盲目出擊,大戰殺伐。朝廷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這三大戰役中,每戰必損兵折將。麵對如此生靈塗炭,範仲淹團結當地少數民族人民,軍民共同抗戰,采取守戰、小戰、持久戰,並瓦解敵人之策,最終迫使西夏請和,使無數生靈免於戰爭。

他還曾冒著殺頭之罪,致書西夏李元昊申明大義,信中恩威並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事實證明,範仲淹以愛國愛民之心審時度勢所實施的一係列具體作戰方略,最終不得不為朝廷及邊陲將帥們所欽服。他的保家衛國精神,終使敵國的人民為之傾倒,罷息幹戈,促進了民族團結。

範仲淹一麵軍紀嚴明,賞罰分明,而且又十分關愛戍邊士兵的甘苦,深得部下擁戴。範仲淹還首改宋兵製,戰時守邊,平時務農,試行兵農合一。

範仲淹守邊抗敵有功,朝廷嘉獎他大量金銀財物,範仲淹全部分贈守邊將佐、士兵,安撫邊境少數民族,饋贈羌酋首領,自己則分文不取。當時邊疆軍民共同唱頌範仲淹的歌謠。

仗要贏,生命要贏,尊嚴要贏,人心要贏,這個仗應該怎麼打?從範仲淹身上,讓人們看到渾身寫滿的是“愛國”、“愛民”、“生命”、“正義”、“道德”、“友好”、“和平”。這便是範仲淹的愛國愛民精神體現在中華民族戰爭史上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