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杜甫以詩抒發愛國情(1 / 3)

奉獻為公——憂國憂民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大盛世,那個時期的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相當強烈。但在“安史之亂”使國家受損之時,杜甫憂國憂民,借詩抒發愛國之情,就是儒家傳統報國思想的突出例證。

曆史上有許多精忠報國、慷慨悲歌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誌士,多出現在兩宋時期。如愛國愛民的範仲淹,誓死保家衛國的楊業,精忠報國的嶽飛,胸懷愛國壯誌的辛棄疾,以死報國的文天祥。他們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是可敬的愛國人物。

大唐盛世,讓時人樹立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這是一種可貴的愛國情感。盛世愛國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衰世也能愛國,就更加值得歌頌,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杜甫就是一個堅守節操,經得起考驗的愛國詩人,在中華民族愛國思想史上樹立了一座永放光芒的人格豐碑。

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他一生的創作,緊密聯係時代,抒發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杜甫祖籍今湖北省襄陽,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也許是良好的遺傳因子起了作用,7歲的杜甫竟能寫詠鳳凰的小詩了。在度過了一段書齋生活後,為了開闊視野,認識人生,交結友朋,增長才識,杜甫於20歲時開始漫遊吳越。

杜甫從洛陽出發,來到長江邊,過金陵下姑蘇,渡浙江,泛剡溪,尋禹穴,賞鑒湖,登天姥,遍覽了長江流域的秀麗山川,名勝古跡。

抱有盛唐時期青年詩人所共有的浪漫情懷,讀過了千卷書,行了萬裏路後,24歲的杜甫心氣高昂地來到洛陽考進士。孰料,竟落選了,這無異於給了他當頭一棒,但是,具有堅強性格的杜甫,經受住了這次挫折。

第二年,杜甫又東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並在漫遊中結識了李白、高適等大詩人。三人情趣契合,一起登高懷古,訪道尋幽,賦詩論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杜甫在曆時10年的漫遊中,接觸到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和壯麗的河山,擴大了視野和心胸。寫下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等豪壯詩句。

杜甫在35歲的時候,再次來到長安,滿懷希望而參加“製舉”考試,卻又落選了。不過,這一次是權相李林甫怕應考者揭露自己的劣跡,玩弄各種手法,使應試人全部落第,還以此標榜“野無遺賢”,遂使考試成為一場騙局,杜甫是這次騙局的受害者之一。

這時,杜甫的生活日益窮困潦倒,急於在政治上尋求一條出路,以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於是,他一再直接向皇帝獻賦、上表,希望引起最高層的注意。然而,杜甫在當權者的冷遇下,困守長安長達10年。

生活磨礪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10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逐漸打破了對盛世的幻想,“致君時已晚,懷古意空存”,預見到盛世下隱伏的危機。

就在這時,“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流亡顛沛,欲投奔唐肅宗皇帝,竟被叛軍俘獲,後機智地逃離長安,來到唐肅宗所在地鳳翔。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杜甫的忠誠感動了皇上,因此被授予左拾遺之職。然而,杜甫在權力中心僅僅待了不到兩年,便因言事觸怒皇上,被放還探親。

此後,杜甫的詩作更貼近時代。作於“安史之亂”中的詩作《春望》,真切地抒寫了動亂給唐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壞,表達了詩人愛國思家的深沉感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