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2 / 2)

禹關心百姓的疾苦。他看見窮人把孩子賣了,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到有的百姓沒有吃的,就讓隨從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

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

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禹成功治水,建立夏王朝,熱愛自己的國家,愛戴天下萬民。對於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後人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公而忘私、勤政為民的奉獻精神。大禹受命統率全國治水事務,始終以為民造福為己任。大禹13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執政為民的代名詞。

二是革故鼎新、務實求真的科學精神。禹認真總結前人治水教訓,組織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精研山水地理,虛心學習各地治水經驗,終於提出了改革古道、因勢利導的治水方略。

三是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大禹為了治水偉業,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住簡陋房屋。正是他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成就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人類戰勝自然的典範。

四是和諧發展、依法治國的民本精神。大禹在帶領人民治理洪患的艱苦曆程中,最廣泛地接觸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形成的以“敬民、養民、教民、護民”為主要內容的“民本”思想。

五是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自律精神。舜評價大禹說:“成治水之功,行聲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勞於國,盡力溝洫;節儉於家,卑宮菲食。謙恭而不自滿,可謂賢才之最。備受讚美而不驕,天下無人敢與之爭能;不尚征伐而戰績斐然,天下無人能與爭功。”

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不斷被炎黃子孫發揚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

[旁注]

堯(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史稱“唐堯”。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踐帝位後,複封其兄摯於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 年,90 歲禪讓於舜。

鯀 古時期的曆史人物,黃帝的後裔、玄帝顓頊的玄孫,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鯀禹治水是我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其所隱含的史實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很可能就是由於這場洪水,導致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

啟(?~公元前1963年),也稱“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夏代第二任君王。是曆史上由“禪讓製”變為“世襲製”的第一人。繼位後,啟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

禪讓 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製的模擬,是上古時期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

九鼎 夏王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9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9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閱讀鏈接]

據傳說,大禹來到塗山時愛上了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

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後來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在家隻待了4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最後化成一座“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