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
一方麵,世界產業結構正處於深度調整期,發達國家發動了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未來十年可能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奪回製造業的十年,這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發展是一個重大挑戰。
另一方麵,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國家加工製造業快速崛起,給我國ICT產業中低端製造的傳統優勢造成衝擊。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利用成本優勢,通過逐步完善相關產業配套環境,在電子領域新軍突起。而由於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提高,ICT領域的中低端加工製造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我國製造業出口麵臨較大的競爭壓力。
四、對策與建議
我國ICT產業發展要從最初“量的增加”,進入到“質的提高”階段,進一步提高我國ICT產業國際化水平是重要舉措,這就對我國政府和企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提升國際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政府層麵:國際合作環境培育和保障體係建立是核心任務
政府層麵主要是做好宏觀方麵的環境與製度建設,一是要培育有利於ICT產業對外貿易、“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國際合作宏觀環境;二是要建立有利於投資促進與風險防範的國際合作保障體係。
在國際合作環境培育過程中,要將國際化與信息化、市場化密切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是積極參加雙邊(多邊)貿易談判和投資保護協議,為企業出口貿易和跨國投資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
二是要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大力轉變貿易發展方式;
三是要引導海外資金向ICT產業鏈高端流動,提高利用外資效率和技術擴散速度;
四是要製定ICT產業海外開發戰略,企業開展國際業務的“便利化”措施,簡化審批環節,積極培育為企業開展國際業務提供谘詢、信息服務的中介組織。
製度建設方麵,要從五個方麵做好保障體係建設:
一是要完善對外投資的法律法規體係,以法律性文件取代政策性文件的主導地位,把對外投資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一個權威性、常設型國際合作管理機構,強化外彙、財政、稅務、銀行和保險等部門之間的合作,增強企業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
三是加強金融支持,積極拓寬企業國際化經營融資渠道,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設立企業海外投資發展基金;
四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以產業政策為引導,鼓勵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企業對華投資,以稅收抵免和延期納稅等形式大力支持有實力ICT企業“走出去”;
五是建立風險擔保製度,設立海外投資保險機構,完善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的信用擔保製度,降低企業國際化經營風險。
(二)企業層麵:合理利用國際規則和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是成功關鍵
企業要開展國際化經營,對國際規則的了解和合理運用是成功的首要因素。當前新貿易保護主義重新興起,各國進行貿易和投資保護的舉措頻頻發生。麵對這種情況,我國ICT企業要熟悉WTO規則,積極加入國際性行業協會,合理利用國際規則,有效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知識產權陷阱。
我國ICT企業盡管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多年,但國際化經營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企業需要在長期中不斷積累經驗,從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兩方麵入手,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國家政策的統籌指導下,全方位、綜合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以合作謀求共贏。
參考文獻:
[1]陳如明:中國ICT產業與世界創新之巔,《中國無線電》,2011年第4期,第36-38頁。
[2]李海超,陳雪靜,衷文蓉:我國 ICT 產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經濟體製改革》,2014年1月,第101-105頁。
[3]劉恒軍,嚴烈民等:中國ICT產業發展策略分析,《移動通信》,2006年8月,第83-86頁。
[4]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2012年俄羅斯ICT產業發展前景向好,《進出口經理人》,2012年第2期,第30頁。
[5]烏雲其其格:ICT產業競爭力與高級ICT人才培養:以日本為案例,《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7年10月,第98-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