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麵臨的機遇
1、歐債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ICT企業走向發達國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使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遭受了重創,其需求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ICT產品的出口,但也為我國ICT企業投資歐美市場帶來了機會。我國ICT企業可以通過國際投資成為債權人,低價並購優質資產,實現產業核心技術的獲得和國際市場的占領,進一步增加國際競爭力。
2、高額的外彙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為支持和加快企業進行海外擴張和收購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
2012年末,我國外彙儲備高達3.31萬億美元,合理拓寬外彙儲備的使用途徑,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外投資,能夠降低高額外彙儲備帶來的貨幣政策有效性減弱和資產減值風險,提升企業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將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出口壓力化為動力,降低了企業對外投資的資金成本。同時,人民幣升值還有利於國家把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推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層麵,避免中國經濟鎖定在低附加值、簡單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
3、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為我國ICT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機遇
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快速崛起,對ICT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的需求很大,這是我國ICT產業鏈上遊企業對外投資的機遇。但同時,這些國家也正在利用國內成本優勢,積極承接我國ICT產業加工製造環節的產業轉移,對我國ICT產品製造大國地位構成較大衝擊。
盡管我國ICT企業通過向其他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可以實現國內產業結構優化,但短期內的陣痛仍然不可避免。
(二)遇到的挑戰
1、文化經營理念差異、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缺乏阻礙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業務
企業文化的差異和經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軟門檻,這種差異往往導致企業“走出去”之後無法很快適應新環境。
在文化上,中國更加強調集體主義,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中國企業更加強調人治,而西方企業強調法治;中國企業注重包容和人情等倫理道德因素,西方企業則更加注重量化和精確等科學管理的理念。同時,其他國家特有的傳統和風俗也會在開展國際合作時形成一定阻力。
在經營管理上,人才問題已經成為製約我國企業國際化的主要障礙。具有海外背景、適合海外經營人才的缺乏限製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規模和速度。同時,企業也因缺乏有效的評估能力和培訓機構,容易造成人員盲目外派。
2、國際化經營能力差
國際化經營能力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決策意識和能力差,企業領導人在進行重大項目決策時,缺少充分的市場和行業信息,決策隨意性較大;
二是投資過程失控,海外項目運作控製力較差,不能預防和避免突發風險,不能有效應對海外經營困難;
三是海外競爭激烈,核心競爭力缺乏導致經營成本過高,產品和服務不能打開市場;
四是對境外職員缺少有力監管,境外員工瀆職、腐敗等違法行為頻頻發生,給企業經營帶來巨額損失,使境外投資企業成本上升、經營業績下滑;
五是自主品牌較少,國際經營能力弱。我國信息產業長期以來以“貼牌”生產為主,自有品牌擁有數量少,優勢品牌數量就更加缺乏;
六是我國電子信息企業還處於國際合作的初級階段,電子信息百強中的絕大多數企業在跨地域、跨國界的綜合協調和資源整合等方麵還存在較大差距,跨國經營能力弱。
3、新型貿易保護主義再度興起
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再度興起,加之高外貿依存的產業特征,我國ICT產品成為貿易摩擦的高發區。同時,貿易保護手段也日趨多元化。隨著我國產業和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涉華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科技產品擴展,除傳統的“兩反兩保”貿易救濟措施外,知識產權、技術性措施、綠色壁壘、勞工標準等保護也被廣泛使用。
2010年,歐盟、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均將降耗指標上升為強製性法規,歐盟又對WEEE和RoHS指令進行修訂,對環境和回收做出更嚴格要求;2011年,美國正式發起對我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對中國企業發起涉嫌知識產權侵權的337調查16起。諸如此類的保護措施正在進一步加大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難度,使我國ICT企業麵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4、國際合作配套措施欠缺
製度建設層麵來看,促進我國ICT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的配套措施缺乏。首先,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外投資審批環節較多、期限較長、審批標準不一,使得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激發,難以根據外部市場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其次,政府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的服務較少,一些服務還不夠到位,同時跨國投資和經營管理的專業中介機構緊缺,企業獲取對外投資相關信息的成本較高;最後,外彙管製嚴格、融資渠道單一以及財稅支持形式缺乏合理性等,使得企業資金成本難以減少,往往形成資金不足的局麵,成為對外投資的又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