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CT產業發展趨勢及國際合作麵臨的機遇與挑戰(1 / 3)

ICT產業發展趨勢及國際合作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專題研究

作者:吳中寶 王韞涵

【摘 要】隨著ICT技術的創新、運用和滲透,ICT產業不僅成為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化背景下,ICT產業發展特征和發展階段都呈現出一定變化,而國內ICT企業在進行國際合作時也麵臨著一係列的機遇與挑戰。本文認為,我國ICT產業發展階段要從“量的增加”轉變為“質的提高”,需要在培育適宜國際合作的發展環境和建立保障體係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合理利用國際規則,進而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促進ICT產業的健康發展。

【關 鍵 詞】 ICT產業;發展趨勢;國際合作

一、ICT產業發展特征的變化

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來的飛速發展,我國ICT產業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其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已居國際首位,銷售收入從1980年的100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8.5萬億元,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一)基礎產業特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地位日益突出

ICT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和支柱產業,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位居前列。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規模以上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實現銷售產值76330億元,增長11.8%,比1-10月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11月銷售產值增速比上月提高4.4個百分點。1-10月,全行業實現收入67347億元,增長8.6%;利潤2214億元,下降4.1%;稅金1030億元,增長12.5%。

隨著ICT技術的發展和普及,ICT產業正不斷滲透到其他領域,成為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公共事務發展的重要力量,“第四產業”作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地位日益突出。

(二)產業鏈分工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集成融合成為創新主要方式

ICT產業在所有產業中分工格局全球化特征最為顯著。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發展中國家對產業環境的不斷培育,ICT產業仍在全球範圍內繼續轉移,產業鏈分工更加分散。加工製造業向東南亞和拉美國家轉移,技術研發向印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的勢頭不減,產業鏈分工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ICT產業呈現出網絡化、平台化、開源化的特征, 3C融合、三網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的電子信息產品在功能上也越來越趨向交叉和融合發展,雲計算、移動智能終端、物聯網等新興業態又將產品製造、軟件開發、應用服務等各環節進一步集成融合起來,推動ICT產業從產品到體係的整體升級。

(三)信息化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更加緊密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未來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途徑。“兩化融合”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未來仍將繼續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

信息化也伴隨在城鎮化的全過程中,從電子政務到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綠色建築,ICT技術與城市建設發展的融合應用創造了巨大的需求,成為建設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和諧城市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ICT產業發展階段的變化

從產業發展階段來看,國際和國內情形都表明,ICT產業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期,呈現出發展速度放緩的趨勢。

在歐洲債務危機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全球ICT產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美國經濟複蘇緩慢,ICT產業增長放緩。歐元區內經濟下滑趨勢已由二線國家擴散至德法等核心國家,IT開支因此受到嚴重影響。IDC預計,歐洲2012年IT支出增長率將低於1%,2013年的增長率約為3%,遠低於全球水平。日本ICT巨頭也陷入虧損,2012年索尼、鬆下和夏普的年度總虧損預計達到1.6萬億日元(約合190億美元)。

新興市場ICT產業增長雖然相對強勁,但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發達國家市場需求的減少也降低了產業發展速度。受到全球經濟的製約,國內ICT產業發展速度也有所下降,出口和投資增速的持續走低。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11868億美元,同比增長5.1%,是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出現負增長之外的最低水平;家電出口857億美元,同比下降9.5%,電子材料出口53億美元,同比降幅達17.1%。

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麵,2012年新增固定資產6664億元,同比增長13.1%,增速低於去年同期58個百分點;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91.5億元,同比增長5.7 %,增速低於去年同期45.8個百分點。

三、ICT企業國際合作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戰略支柱產業中,ICT產業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產業,產業前期發展以“引進來”和加工貿易為主,產業附加值並不高。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給我國ICT產業帶來諸多挑戰,同時也為我國ICT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