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製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善言無瑕謫,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2,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製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3,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兄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雲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製不割。
大製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雲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約荊棘生也。
善有果而己,不敢以取強。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矣。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武力暴興也,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