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空也。唯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此,上之所雲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

不自見,則其明全也#1。

枉則直,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弊則新,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卻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疣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寂寞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之為名曰大。

大曰逝,

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處人主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