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憤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為無,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始。
始製,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製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製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
川穀之以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穀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強行者有誌。
勤能行之,其誌必獲,故曰強行者有誌矣。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言道汎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4,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5。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客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大。
無形無識,不徧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1則其明全也:原本作『其名則全也』,據張本改。
#2因物自然:原本作『自物因然』,據張本改。
#3以善棄不善也:句首疑脫『不』字。
#4所由:原本作『由所』,據張本改。
#5各得其所:『其』字原脫,據張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