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價值取向因素
總的看來,內地依然把電影當作影響國民價值取向的一種教育手段,譯者翻譯影片名時通常嚴謹而審慎,故翻譯方法多取直譯。(劉莉,2008)
在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香港觀眾看電影的目的往往就是為了休閑娛樂,滿足他們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而不是接受教育或提高品味。香港對於電影的譯名更多關注的是其產生的商業宣傳價值,因此香港譯者通常不會用直譯的方法,而是采取意譯或另譯,這樣更能發揮創新性,翻譯出奪人眼球的影片名。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受到商業利益的驅使,香港譯者喜歡大量使用刺激和煽情的文字。例如:“大”字濫用,“血”字飛濺,“魔鬼”出沒,“情”意外露。(包惠南,2001:96)而這些商業氣息過於濃重的譯名,其實也會讓觀眾感覺俗氣。
台灣地區與香港地區有著相似之處,同是屬於消費文化,同是更多關注影片譯名所能帶來的商業價值,因此台灣電影譯名采取意譯(包括直意相結合)較多。但是近幾年,台灣在翻譯電影各方麵所表現的“自由”程度和“豪放不羈”的態度簡直可以說是“恣意妄為”,隻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導致有時翻譯的片名根本與電影原名和內容沒有太多聯係。(李颯,2009:194)
三、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三地英文電影譯名的異同體現在譯者進行電影片名翻譯時采取的翻譯方法和表述形式,而這與三地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密不可分。一個好的譯名猶如給影片這條“龍”點“睛”,它賦予影片以活力與神韻,(龍千紅,2003:24)但是翻譯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三地的譯名隻能說是各具特色。雖然內地、香港和台灣在英文電影譯名上的這種“一片三名”的現象難免讓有些觀眾產生混亂,誤以為它們是不同的電影,但整體而言,還是比較符合當地譯語觀眾的需求。隨著三地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也在比較中加強了交流和學習,必能促使三地的譯者創造出更多既能傳達影片內涵又能吸引觀眾的精彩譯名。
[參考文獻]
[1] 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 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 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01).
[4] 黃曦.內地與香港對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比較[J].電影文學,2008(05).
[5] 黃澤萍.內地與港台三地影視翻譯比較——以電影譯名為例[J].考試周刊,2007 (11).
[6] 李颯.英文電影片名的地域翻譯差異[J].大眾科技,2009(01).
[7] 林蓓蓓.淺談內地、香港、台灣三地電影名稱的翻譯[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3).
[8] 龍千紅.英語電影片名佳譯賞析——兼談電影翻譯對譯者的要求[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3).
[9] 寧東興.同名英文電影片名兩岸三地漢語譯名比較研究[J].電影文學,2007(21).
[10] 趙化勇.譯製片探討與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李莉華(1975— ),女,河南洛陽人,文學碩士,東華大學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篇分析、 英語教學及翻譯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