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項關於內地、港、台三地英文電影譯名異同的研究(2 / 3)

此外,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在翻譯Avatar, Harry Potter, Sherlock Holmes等以人名為片名的英文電影時,譯者都盡量保持一致而采取音譯法,譯為《阿凡達》《哈利·波特》《福爾摩斯》等。

(二)表述形式

內地英文電影譯名的語言表述較為平實、直白。 鑒於內地方言眾多,譯者采用的也都是漢語普通話中的規範詞語,以便各地觀眾都能理解。而香港地區的電影譯名中常常出現方言粵語,一些譯名隻有當地的觀眾才能領會。例如:奧斯卡提名影片Up in the Air,內地直譯為《在雲端》,香港翻譯成《寡佬飛行日記》,“寡佬”在粵語中即“孤獨的老人”意思。再如奧斯卡獲獎影片As Good as It Gets,內地譯成《漸入佳境》或《盡善盡美》,台灣譯者則借用鄧麗君的一首老歌譯為《愛你在心口難開》,而港版譯名則為《貓屎先生》。“貓屎”在粵語中指那些性情古怪、脾氣暴躁的人,正好與片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相吻合,但是不懂粵語的觀眾卻百思不得其解。(寧東興,2007:91)

通過對近百部英文電影三地譯名的對比和總結,筆者發現譯名的表述形式上還有個特點:套用係列譯名模式。內地的譯名很少頻繁使用某種固定模式,但是“XX總動員”係列卻是被大家熟知的:Finding Nemo被譯為《海底總動員》,Toy Story被譯為《玩具總動員》,WALL·E則被譯為《機器人總動員》,等等。而港台的譯名模式也是廣為流傳,例如在台灣的“捍衛XX”係列:Speed譯為《 捍衛戰警》,Top Gun譯為《捍衛戰士》,Johnny Mnemonic譯為《捍衛機密》,等等;在香港的“XX戰警”係列:Men in Black譯為《MIB星際戰警》,Kiss of the Dragon譯為《猛龍戰警》, X-Men譯為《X戰警》,等等。

二、內地、港、台三地英文電影譯名異同原因分析

(一)社會曆史文化因素

翻譯電影片名是人類文化交際行為之一,人類交際受情境的製約,而情境又根植於文化習慣,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與各地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受其製約。(郭建中,2000)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史,底蘊深厚,中國文化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也顯現出了它的瑰麗及絕妙的神韻和美感。(趙化勇,2000)內地翻譯家甚至將中國的曆史故事巧妙地應用到了電影片名的翻譯中,以更符合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最典型的就屬經典愛情片Waterloo Bridge,在翻譯時拋棄直譯的《滑鐵盧橋》而譯為《魂斷藍橋》,“藍橋”這一意象正是取自我國的一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戲曲《藍橋會》,使得觀眾一看譯名就能大致了解該片是發生在橋邊的愛情悲劇。但由於內地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譯者往往抱著保守、審慎的態度,翻譯電影片名時也盡可能忠於原文,故而大多采用直譯的方法,例如:Black Swan譯為《黑天鵝》,Battle: Los Angeles譯為《洛杉磯之戰》。

香港曾受英國殖民統治一百多年,其文化具有中西合璧、融會貫通的特點。香港人對英文語言文化的把握和理解,遠比內地人來得準確和豐富,而且在香港思想、言論較為自由,這使得譯者在翻譯電影片名時的思維更為活躍,更好地將東西方文化的特色融合其中。故香港電影片名翻譯更多采用的是意譯和另譯法,例如:前文中有提到的Top Gun譯為《壯誌淩雲》,Speed譯為《生死時速》,還有Love and Other Impossible Pursuits譯為《愛與痛的追尋》,Rabbit Hole譯為《心靈觸動》等均為不俗之作。

台灣地區雖然體製跟香港相似,但因較少受到西方思想衝擊,中國的傳統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黃澤萍,2007)台灣還曾被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日本文化也對台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台灣文化很具多樣性,導致台灣翻譯電影片名也更加靈活。現今由於台灣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電影譯名也趨於更直白、更口語化,還會借用一些流行的歌曲或節目的名字或內容。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愛情片As Good as It Gets,台灣譯者借用鄧麗君的一首老歌譯為《愛你在心口難開》。還有喜劇片Dr.Jekyll and Ms.Hyde譯為《我變、我變、我變變變》,這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吳宗憲主持的一檔紅遍華人世界的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