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也運動
社科廣角
作者:劉溪
如果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古代體育舞台上,男子演主角,演繹著一幕幕陽剛大戲;女子唱配角,附和出一曲曲陰柔小唱。主、配角一唱一和,完成了中國古代體育的精彩表演。總體來看,在男權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女子所參與的運動項目以靈巧性為主,以趣味性見長,以下介紹幾種傳承久遠、參與者眾的古代女子體育項目。
蹴鞠
蹴鞠又稱“蹹鞠”“蹴球”“蹴圓”,“蹴,足蹴之也;鞠,以韋(熟皮)為之,中實以物”。有說蹴鞠為黃帝所創,有稱與兵事有關:“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事,知其材也,皆因嬉戲而講陳之。”從“鞠”的早期形態上看,我們猜想,蹴鞠的起源應該與原始民族的狩獵生活有關:“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中噓氣閉而蹴之。”早期的“鞠”是結毛而成,後用毛填充皮囊,再後才出現充氣的皮球。
蹴鞠很早就流行於民間。在《戰國策·齊策》中,縱橫家蘇秦看到了齊國都城臨淄的富庶與民眾的閑適,提到了“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鞠者”。其中“蹹鞠”就是蹴鞠。此後,蹴鞠傳承了下來:在軍隊,是“陳力之事”;在民間,則“窮巷蹹鞠”。
女子蹴鞠早見於漢代畫像石中,至隋唐時,成為一時之風尚,後宮女子蹴鞠,“寒食內人長白打(不設球門的蹴鞠)”;民間女子也蹴鞠,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裝襤褸,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到了宋代,甚至有了女子蹴鞠隊: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係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明代女子蹴鞠高手彭雲秀精通16種踢法,可以全身觸球而球不墜地。
蹴鞠男女皆習,女子蹴鞠別見風致。宋徽宗趙佶善蹴鞠,他看了宮女蹴鞠後曾寫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清代文人李漁在《美人千態詩》中更是寫盡了蹴鞠女子的嫵媚之態:“蹴鞠當場二月天,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麵花含露,塵拂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曳起露金蓮。幾回踢罷嬌無語,恨煞長安美少年。”
蕩秋千
有關秋千的起源,一說是北方匈奴人的創造,春秋時傳入中原;一說是漢武帝時的後宮之戲:“漢武帝後庭繩戲,本雲千秋,祝壽詞也。詞訛轉為秋千,後人訛為秋千。”隋唐之後,此戲風行民間:“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秋千類型多樣,有蕩秋千、紡車秋千、磨秋千、磨擔秋千等。流傳最廣的則是蕩秋千:植木為架,上係兩繩,下拴橫板,人立於板上,作前後擺動。
秋千為古代女子所鍾愛。漢時,“乃以彩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唐代時盛行於後宮:“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
民因而呼之。”南方稱其為“施鉤”:“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謂之‘施鉤’。”古人認為女子蕩秋千既可“擺疥”(除疾),也可“釋閨怨”。
古人詠女子蕩秋千的作品不少,有賦、有詩也有詞。如宋代詩僧惠洪14歲時寫的《秋千》:“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花報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把女子蕩秋千的美盡呈眼前。再如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其上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把少女蕩過秋千後的神態傳神地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