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女子也運動(2 / 2)

踢毽子

毽子也作“鞬子”,“拋足之戲具也”。按宋人高承的說法,踢毽子是“蹴鞠之遺事”。如果這一說法屬實,踢毽子則與蹴鞠一樣古老。至漢魏六朝時,人們踢毽子的技藝已相當嫻熟。唐人道宣所撰《高僧傳》記載,北魏有個高僧,在路過洛陽天街時,見12歲少年慧光在井欄邊反踢毽子,一連五百,眾人喧然。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子”。至唐宋時,毽子踢法更為多樣:“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到了清代,有人更以踢毽子為業:“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麵,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

踢毽子趣味性強,運動量大小可控,為婦女尤其是女孩子所喜愛。清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描繪了清代女子踢毽子的情景:“縛雉毛錢眼上,數人更翻踢之,名曰‘攆花’,幼女之戲也。踢時則脫裙裳以為便。”

放風箏

“風箏,紙鳶,又名風鳶。”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紀原》稱風箏為漢將韓信所做:劉邦建漢後,陳豨造反,韓信與陳豨交厚,欲為內應,製作了紙鳶,想用它丈量未央宮的遠近距離,以便闖入宮中捉拿劉邦。計謀未得逞,陳豨和韓信皆被殺身亡。

事實上,風箏的前身是“木鳶”,也叫“飛鵲”。最早的木鳶、飛鵲是為刺探情報而作:“(公輸般)嚐作木鳶以窺宋城。”據《雜俎》記載,公輸般製作的木鳶“飛天三日不下”。一直到五代時期,紙鳶才演變成真正的遊戲。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稱“風箏”,此後風行全國。

放風箏講究季節。北方一般從元宵節後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明節,所以也把清明節稱為“風箏節”。

放風箏為婦女、兒童所喜好。清代詩人高鼎有《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古人認為,放風箏有益小兒健康:“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觀,以泄內熱。”

跳繩

跳繩,唐朝時稱“透索”,宋元時稱“跳索”或“跳白(百)索”,清代稱“繩飛”,跳繩是民國以後的叫法。據宋人高承《事物紀原》記載:“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也就是說,後世的“百索”是由“止惡氣”的朱索演化而來的。

跳繩是兒童特別是女孩子喜愛的運動。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中介紹了北京地方兒童跳繩的情景:“十六日,兒以一繩長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凝視,似乎百索,其實一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則為索所絆,聽掌繩者繩擊為罰。”清人彭蘊章在《鬆風閣詩抄》中對此也有生動描繪:“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