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哪朝人最會包粽子?(1 / 1)

古代哪朝人最會包粽子?

社科廣角

作者:倪方六

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因為楚國詩人屈原投了汩羅江,人們向江裏投食以紀念他,從而形成的一個節日。這說法實在是一個誤解。

五月初五成為一個節日,早在屈原去世前,便已經存在,並且有豐富的節日內容,其中之一是“蓄蘭為沐”。屈原在其《楚辭》中有“浴蘭湯兮沐芳華”一語,說的就是這種節俗,古人稱端午節為“浴蘭節”即此原因。

端午節向江裏投食,最早與周代第四位國王——昭王姬瑕有關。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意思是,周昭王到南方巡視後便沒再回來,死於江上。最早向江裏投放包裹食品,並非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因為周昭王。

在江浙一帶,過端午節是為了祭祀水神,對象之一是“濤神”。這位濤神是本為楚國人的伍子胥,他寃死吳國後化身為濤神,當年吳地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是“迎濤神”。另外一說是,端午節是為祭祀與寒食節有關、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到了漢代時,祭祀對象則是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尋找溺水父親屍體的14歲女孩曹娥,端午節在浙江上虞一帶,因此又被稱為“女兒節”。至於紀念屈原,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確立。

端午節最早流行於南方。南方水多,一直有向水裏投放包裹食物祭祀水神的風俗。早期的包裹物並不隻限於蘆葦葉,有的用植物葉子如菰葉將有粘性的黍米包裹成角狀,這叫“角黍”,也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裝米,稱為筒粽。後來還有用箬葉包粽子,至於用蘆葦葉包粽子,則相對比較晚,但卻成了目前的流行。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得到強化,粽子的形狀、內容也都發生了變化。今天的肉粽、果仁粽在當時均已出現。當時煮粽子很講究,並不是直接放在清水裏。據西晉人周處《風土記》記載,當時人們“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之”,即將栗、棗燒成灰,和水煮粽子。

粽子用米最講究的,當是唐代,要選用上等糯米,當年來華的日本人將粽子的做法帶回國,至今日本還有“大唐粽子”的叫法。

唐代人很重視端午節,這一天公務員還會放假。端午節成為法定假期,便始於唐朝。唐代人很喜歡放假,漢魏時國家法定節假日隻有冬至和夏至,而到了唐代,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全都可以“休假一日”。宋朝繼承了唐代的休假製度。

宋朝人比唐代人還喜歡過端午節,時人俗稱之為“解粽節”。從史料來看,宋朝人最會包粽子,花色很豐富。據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朝人會在粽子裏加入鬆栗、胡桃、薑、桂、麝香之類,包出的粽子多種多樣,有角粽、筒粽、錐粽、秤錘粽、茭粽、九子粽等。煮也不一樣,將艾葉燒成灰,和火共煮,這樣煮出的粽子呈金色,故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一說。宋時還有“賭粽”一俗:賭誰拿的粽子粽葉長。解開粽子後,粽葉長的勝,短的輸,輸家或賠酒或賠錢。宋朝人過端午節也大有講究。在宋朝,京城人家一般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準備了,會用粽子祭祀天神。節日食品除粽子外,還要吃“白團”、品“端午果子”、飲菖蒲酒、艾酒。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