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誌願者在海外(1 / 2)

中國誌願者在海外

社科廣角

作者:黃立誌 寧藝晴

2002年3月,通過網絡宣傳的方式,共青團中央發布了招募赴老撾青年誌願者的公告。短短十幾天時間,超過1000名熱心人士報名參與,經過激烈的筆試、麵試及專家評審,最後5名誌願者脫穎而出。4月,即將赴海外的青年誌願者在北京接受了有關老撾國情、在外服務紀律及自我防護等內容的簡短培訓。5月,共青團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老撾為期半年的誌願服務。中國青年誌願者海外計劃實現了首次派遣。

今年,海外青年誌願者(亦稱援外誌願者)邁過了11個年頭,現在它既是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措施之一,也是與國家漢辦漢語誌願者及衛生部下屬醫療隊一起由國家派出的三支誌願者隊伍之一。海外青年誌願者計劃最先由團中央發起,11年來,海外青年誌願者已先後向亞非拉22個國家派遣了590名青年誌願者,69%集中於非洲大陸,24%及7%分布在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

海外青年誌願者發展的三個階段

中國海外青年誌願者的壯大先後經曆了三個階段。最開始,共青團中央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進行了實驗式探索,以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個亞洲近鄰國家作為初步試點。由於派出的誌願者在服務期間樂幫愛助、兢兢業業,在當地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為項目繼續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2004年,誌願者被納入了國家援外體係,成為對外援助的重要舉措。

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召開為海外誌願者發展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契機。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將在3年內向非洲派遣300名誌願者,海外青年誌願者突破了每年幾十人的數量,實現了規模派遣。由於得到國家戰略的支持,商務部出台了《援外青年誌願者選派和管理暫行辦法》,從製度上對服務領域、組織管理、經費支持及宣傳方式進行了規範,這一時期的青年誌願者海外服務計劃異常活躍,服務質量也得到了大範圍的積極認可。

2009年完成了援非300人計劃後,誌願者項目進入了小低潮,從2010年開始,誌願者派遣人數滑落到每年50人左右。2012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簽訂的《北京行動計劃》再度將“向非洲派遣公益與社區建設型誌願者”提上議程。

受援國對誌願者的評價

接受國官方對海外青年誌願者評價很高。2010年小兒科醫生王剛踏上了去利比裏亞的服務旅程,一年的時間裏他馬不停蹄地做了1000多例手術,上至總統,下到平民,大家都記往了這位中國醫生的精湛技藝和崇高醫德,為了表示對他的感謝,利比裏亞總統授予了誌願者王剛“非洲之星”的美譽。

三位非洲大使也都讚揚了

海外誌願者為他們國家做出的貢獻。毛裏求斯駐華大使希望可以有更多提供農業種植技術、工藝品製造的中國誌願者。馬拉維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2008年中馬建交後,2009年中國向馬拉維派出了20名誌願者,馬拉維駐華大使期待著更多中國青年誌願者為這個國家擺脫貧困提供力量。博茨瓦納大使希望能夠實現中非兩國誌願者的互換,更進一步地增進交流。

接觸過中國青年誌願者後,當地人都表達了“向往來中國”的期許,誌願者是他們形成了中國印象的直觀感觸。然而,囿於誌願者派遣人數的限製,中國誌願者並非廣為人知,以非洲埃塞俄比亞為例,當地人對中國誌願者了解率不足50%。更多的當地人知道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等國誌願者。在當地人看來,中國誌願者盡管奉獻能力強、能動性突出,但溝通能力與適應性卻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