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隋煬帝的生前身後事(2 / 3)

陵墓的多次遷徙

曆史上有關隋煬帝陵的傳聞可謂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究其緣由,是其陵墓不斷遷徙所致。據《隋書·煬帝紀》記載:“(隋恭帝義寧)二年三月……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蕭後令宮人撤床簀為棺以埋之。”隋煬帝在江都自縊後,史載煬帝梓宮暫厝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宋代司馬光所纂《資治通鑒·九十七卷》亦載:“蕭後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與趙王杲同殯於西院流珠堂。”據此,煬帝初葬之所當在江都宮西院的流珠堂。至於為何草葬於此,實為情勢所逼。彼時,叛軍騷亂,要誅殺煬帝。趁此危急時刻,蕭後命人匆匆將煬帝與幼子楊杲的遺體入殮,以漆床板為棺,草草掩埋。一向自視甚高的煬帝入葬得如此倉促,可謂慘淡淒涼,但在當時人人喊殺的情況下,至少可避免被戮屍的下場。

隋煬帝雖被指為獨夫民賊,但仍有舊部感念其恩,江都太守陳棱即為其一。陳棱深為煬帝器重,至江都後被擢升為右禦衛將軍。煬帝死後不久,宇文化及率領部下離開了江都,叛亂稍息。陳棱遂召集部下,重為煬帝發喪。發斂時,煬帝容貌尤生,眾人嘖嘖稱奇。據《資治通鑒·一百八十六卷》所載:“隋江都太守陳棱求得煬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輦輅鼓吹,粗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瘞於帝塋之側。”陳棱奉煬帝梓宮於江都宮成象殿吳公台下,隋室王公以下宗室臣子也都按序葬於煬帝墓旁。吳公台最初為吳王夫差的宴遊之處,後為南朝劉宋時沈慶之攻打竟陵王劉誕時所築的弩台,陳朝名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築台以射城內。在陳棱看來,將煬帝遷葬於成象殿的吳公台,方可告慰天靈。

煬帝陵的二次遷徙約在唐初。曆經隋末農民起義,各路群雄四起,尤以李密為首的瓦崗寨義軍及李淵為首的關隴唐軍勢力最大。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淵威逼隋恭帝楊侑禪位,稱帝建唐,改年號武德,定都長安。唐軍平定江南後,遷煬帝陵於雷塘。李淵之所以再次遷煬帝陵,或顧念其與楊廣的表兄弟情誼,或慮及其皇位乃是廢恭帝所得,不想給人造成亂臣賊子的篡位者形象,總之,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以帝王之禮將煬帝再遷葬於雷塘,即今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西北部。

雷塘在漢代被稱為雷陂,東漢建安二年(197年),廣陵太守陳登在蜀岡西山一帶興建水利設施,先後疏浚上雷塘、

下雷塘、小新塘,並開鑿陳公塘。不過,關於“雷塘”一名還有一段傳說:相傳,遷徙煬帝棺柩至雷塘,唐軍以帝王之禮下葬,引得天雷震怒,一聲巨響擊碎了煬帝的棺柩,更將煬帝屍體掀出棺外,而雷擊之處,水漫成塘,棺柩連葬3次,連遭3次雷擊,最後改用平民之禮才得以安殮。這3處遭雷擊而成的陂塘便被百姓喚為“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雷塘源於雷擊而成塘一說不足為信,卻表達了百姓對煬帝的憎恨。盡管如此,後世文人多將煬帝與雷塘相提並論。唐代羅隱的《煬帝陵》詩雲:“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隻換雷塘數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