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蕭後病逝,唐太宗詔令以三品之禮“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借機對煬帝陵墓重新整修一番。日遠年湮,或因人為或因自然,唐初修建的煬帝陵早已荒蕪,不為人知,直至清代考據家阮元重新考證出煬帝陵墓,並出資對其再做修整。阮元,清嘉道名臣,一代文宗,江蘇儀征人,自號雷塘庵主,據其考證雷塘係隋煬帝陵所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並請時任揚州知府的大書法家伊秉綬題字,伊遂以隸書題“隋煬帝陵”於碑心,墓碑的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阮元在其《修煬帝陵記》中追述了此次煬帝陵墓的發現經過:“《嘉靖維揚誌》於雷塘之北畫一墓碑,碑刻‘隋煬帝陵’四字。距今非久,不應迷失。乃問城中人,絕無知者。嘉慶十二年,元住墓廬,偶遇北村老農,問以故址。老農言:陵今故在,土人名為皇墓墩,由此正北,行二裏許耳。乃從之,行至陵下。陵地約剩四五畝,多叢葬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圍二三畝許。老農言,土下有隧道、鐵門西北向,童時掘土尚及見之。予乃坐陵下,呼村民擔土來,委土一石者,與一錢。不數日,積土八千石,植鬆百五十株,而陵乃巋然。複告之太守伊君,以隸書碑,刊而樹之。”明嘉靖年間刊行的《嘉靖維揚誌》載有隋煬帝墳墓並附有墓圖,同時還繪有石碑一座,碑上有“隋煬帝陵”四字,後來墓碑不見,墓地亦佚失。阮元僅憑明代地方誌及當地耆老口中所稱的“皇墓墩”推斷此為隋煬帝陵,是有待考證的。
橫空出世的煬帝陵
2013年4月14日,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意外發現了兩座古墓。據出土的文物與墓誌銘顯示,其中一座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另一座尚待發掘,專家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煬帝的皇後蕭氏。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全國考古專家的矚目。隨後,揚州市文物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通報了隋煬帝陵出土的消息,即位於揚州市邗江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區內的西湖鎮司徒村。據專家考證,此兩墓應為隋末唐初中小型的磚室墓,兩墓占地麵積隻有二三十平方米。兩墓中的西側一號墓初步判定為煬帝陵寢,東側二號墓的主人則可能為蕭皇後。兩墓均為普通平凡的磚室墓,墓葬形製十分簡陋,由墓室、耳室、甬道組成,但並未發現隋煬帝的棺槨和骨骼遺存。
專家為何斷定此墓就是隋煬帝的陵寢呢?因為墓地出土了表明墓主身份的墓誌銘,上麵刻有“隋故煬帝墓誌”“隋大業十四年”“流珠堂”等字樣的銘文佐證,同時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十幾件文物,其中4件做工精致的鎏金銜環鋪首,每件重量約達6斤。所謂鋪首,乃是貴胄門宅上的環形裝飾物,紋樣為獸麵,以饕餮、獅子、老虎、螭龍等凶猛動物為多,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底座,有鎮凶辟邪的寓意。此外,以金鑲玉腰帶為陪葬品是當時一般民眾或官員所無法達到的墓葬規格,凸顯出墓主地位的尊貴。種種跡象表明,該墓很有可能是隋煬帝的真正陵寢。不過,此次發現的陵寢是否就是史書所載的遷葬地“吳公台”?兩座墓的關係究竟如何?此處距阮元所考證的雷塘相隔不遠,雷塘、司徒兩地究竟有何關聯?這些謎團都有待日後一一揭示。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