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隋煬帝的生前身後事(1 / 3)

隋煬帝的生前身後事

史林尋蹤

作者:王莉 董強

2013年4月,在揚州市蜀岡—瘦西湖景區內出土的隋煬帝陵聚焦了世人的目光。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是瓦崗寨首領李密聲討隋煬帝的檄文。楊廣是曆史上一位兼功過是非於一身的帝王。青年時的楊廣,平定突厥外侵,掃定江南叛亂,委以揚州總管,善治一方;弑父自立後,榮登大寶,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創設延綿千年的科舉製度;晚年因大興土木,重賦苛政,致使民不聊生,天下思亂。曆史是如此驚人的巧合:楊廣起於揚州,耽樂於揚州,命喪於揚州,隋煬帝陵亦曆經多次遷徙。

一代帝王玉碎廣陵

楊廣熱衷出巡,曾三遊揚州。每次出遊,他都命人在沿途大造離宮別院。大業九年(613年)春,楊廣二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省浚縣)督運糧草,眼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義軍遍布中原,楊玄感遂興謀反之意,據兵反隋。楊廣見天下危亂,在醉生夢死間常“擾擾不自安”,每晚都會夢中驚醒,疑有強寇掠殺,隻有在宮女的安撫下方能入睡。

大業十二年(616年),楊廣開始了他的第3次、也是最後一次南巡。楊廣到揚州後終日荒淫,鬱鬱寡歡,退朝則幅巾短衣,拄著拐杖在後宮四下漫遊,不到天黑不肯回宮,“汲汲顧景,唯恐不足”。楊廣通曉天文卜辭,常備美酒,夜觀星象,並對蕭皇後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楊廣已知身陷囹圄,但又無力改變現狀,隻得借帝王之身聊以自慰。楊廣曾對鏡自照,回過頭對蕭後哀歎:“好頭頸,誰當斫之?”蕭後甚為驚異,忙問何故,楊廣笑言:“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複何傷。”

楊廣見中原兵燹,無心北歸,意圖以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為都城,退據江東。然江都糧盡,關中人久思故鄉,見皇帝無意北歸,遂生叛心。竇賢率領部下西遁,被楊廣派遣的騎兵追殺,然士卒逃亡不輟。在人心思歸下,楊廣寵臣宇文化及、司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密謀反叛。司馬德戡領兵從玄武門入,楊廣聞亂,易服逃於西閣,可惜被宮女告發,遂被叛軍活捉。馬文舉將楊廣引至寢殿,裴虔通和司馬德戡等人拔出明晃晃的大刀侍立一旁,楊廣歎息道:“我犯何罪,為何如此對我?”馬文舉答:“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對外勤於征討,對內極盡奢華,使壯丁死於刀刃,婦孺棄屍溝壑,百姓無以為業,盜賊四起,專用佞臣,拒絕納諫,怎言無罪!”楊廣回應道:“我雖有負於百姓,但你們卻享受榮華富貴,何負

之有?今日起事反叛,究竟誰為首?”司馬德戡說道:“溥天同怨,何止一人!”此時,楊廣愛子、12歲的趙王楊杲偎依在楊廣身旁,噤若寒蟬,慟哭不已,裴虔通遂將其斬殺,鮮血濺至楊廣衣襟。叛軍喊嚷要處死楊廣,楊廣說道:“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以刀殺之!去取鴆酒來!”但馬文舉等人不同意,令楊廣坐下,楊廣自行解下綸巾,遂被叛將所縊殺。

楊廣死後,後人商議楊廣諡號,楊廣之孫楊侗被東都洛陽留臣段達等人擁立為帝,改元皇泰,是為皇泰主。皇泰主給楊廣定諡號為“明”,所謂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叛將竇建德給楊廣定諡號為“閔”,所謂慈仁不壽曰閔;李淵篡位建唐後,定諡號為“煬”。胡三省在《資治通鑒》的注中說:“楊廣諡陳叔寶曰煬,豈不知己不令終,亦諡‘煬’乎。”其實“煬”本是楊廣送給南唐後主陳叔寶的諡號,結果自己被後人冠以此諡,真是曆史的一大諷刺。古代《諡法》言:“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唐高祖李淵以楊廣在位期間“遠賢臣而近奸佞,荒國政而好淫色”,以此為其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