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幼兒與環境實現有效互動(1 / 2)

讓幼兒與環境實現有效互動

幼教天地

作者:曹秋妹

摘 要: 環境就是課程,如何充分發揮環境的發展功能,讓幼兒與環境實現有效互動呢?作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從四個方麵進行了闡述:一是讓環境成為課程的目標載體;二是讓環境與幼兒進行問答式互動;三是讓環境與幼兒進行操作式互動;四是環境要反映幼兒當前的興趣點與探索。

關鍵詞: 幼兒 環境 有效互動

隨著課改的深入與發展,人們認識到:環境就是課程。提倡老師向後退,讓幼兒與材料、環境互動,讓幼兒獲得自己的認識。

過去,要求老師“布置環境”,重視的是環境的美化。而現在,要求老師“創造環境”,重視環境的發展功能,要求環境體現課程的思想,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環境的發展功能,必須讓幼兒與環境實現有效互動。

一、讓環境成為課程目標的載體。

在環境創造中滲透課程目標,老師對主題課程目標要爛熟於心,將主題目標細化,並巧妙滲透於環境創造中,如在“一切都在變”的主題活動中,我是這樣巧妙滲透主題目標創造環境的:主題活動一開始,我創設了“誰在變?”一欄,讓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生活中會變的事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貼到牆壁上,讓大家分享自己的發現,滲透了對幼兒觀察能力、記錄能力等目標的培養及互相分享的情感培養,讓幼兒從滿滿的記錄中感知生活中“一切都在變”。隨著主題的深入,創設了“我的變化”一欄,這裏貼上幼兒從小到大的成長照片,讓幼兒直觀感受“人也在變化”。接著,在植物角種植各種植物,讓幼兒記錄並感受植物在變化,在動物角養殖蠶、小蝌蚪等動物,使幼兒直觀地感受到“動物在變化”,並讓幼兒在養殖、種植過程中直接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過程。當主題接近尾聲時,我又創設了“變變圖書展覽”一欄,由於幼兒在前麵一係列主題開展、探索中已了解到許多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於是,我在區角活動中開設了“變變圖書出版社”,讓幼兒把事物的變化過程製作成圖書並展示於“變變圖書展示覽”的環境創造中,這裏有藝術、語言、社會、科學諸方麵目標的整合和滲透。可見,隻有在環境創造中巧妙地滲透課程目標,才能使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有效,從而實現環境的發展功能。

二、讓環境與幼兒進行問答式互動。

老師結合主題目標,在創造環境中巧妙地提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有效啟發幼兒思考,得到幼兒的積極回應。如在中班“我們都是好朋友”的主題活動中,我創設了“生日樹”一欄,在牆麵上撕貼了一棵大大的有十二根樹枝的樹,每根樹枝代表一個月份,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日將自己的自畫像掛在相應的樹枝上,然後,我問了幾個問題:(1)你是哪個月生日的寶寶?(2)你的好朋友是哪個月出生的?(3)每個月有幾個小朋友過生日?(4)哪個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多?哪個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少?這些問題得到了小朋友的積極反應,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地聚在樹下說著、數著、爭論著,從中幼兒數數、統計、比較等數學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他們關心同伴、了解他人的情感。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這些問題的引導,那麼,幼兒將自己的自畫像一掛,很可能這棵樹就再也無人問津了。可見,環境創造中的巧妙提問可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