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百姓為秤稱為政之重(1 / 1)

以百姓為秤稱為政之重

隨筆雜談

作者:蔡建軍

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時強調,黨中央製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意指為政者應沒有私心私欲,方能夠體察民心、傾聽民聲、順應民意。我們黨要想跳出“曆史周期律”,穩坐釣魚台,永遠在台上,就必須用民心做秤,以百姓為秤砣,時時稱一稱政策製度的走向,常常量一量措施辦法的優劣,切實以百姓為秤,稱為政之重。

我們黨來自於人民,紮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正是因為我們黨成千上萬個黨員領導幹部密切聯係群眾,深入服務群眾,才有了“解放軍的天是晴朗的天”的其樂融融、“唱支山歌給黨聽”的其情洽洽、“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其誼濃濃。

當前,我國正處在“四個全麵”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關鍵時期,黨群幹群關係麵臨著新的挑戰,個別黨員幹部走近群眾卻走不“進”人心,把為民當口號喊,當要求提,占著位置,享著待遇,卻不言擔當,實則是把為民虛置,把責任架空,甚至把黨群幹群關係由“魚水關係”,變成“油水關係”。凡此種種,荒唐之極。這是十分危險的。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既是謀篇布局的“風向標”,也是幹事創業的“方向盤”,更是落實“四個全麵”的“指揮棒”,實現全麵小康的“助推器”。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對你的感情就有多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天職。”各級領導幹部站在群眾立場上修身、處世、從政,心裏頭裝著群眾,感情上連著群眾,就能自覺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孔繁森援藏期間,總要專門給下屬或群眾拜年,有一次拜完年後,一位常年受他照顧的孤寡老人流著眼淚問他:“你為什麼高攀我?”孔繁森說:“老人家,我們共產黨員不高攀群眾,高攀誰呢?”孔繁森的回答,擲地有聲、意味深長,飽含著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摯情感,彰顯了共產黨人人民至上、執政為民的崇高風範。

為民“是人心向上向善的原動力”,是黨員領導幹部牢記宗旨、忠誠擔當、不辱使命的“動力源”。無論是革命年代“喚起工農千百萬”,“築起真正的銅牆鐵壁”,還是改革時期“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推動當代中國在改革中闖關奪隘、爬坡邁坎,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始終是我們黨不斷勝利、永鑄輝煌的製勝法寶、必勝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文中寫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政策的好與壞,貫徹的虛與實,百姓的“哭與笑”,歸根結底,與作風嚴不嚴、謀事實不實密不可分,休戚相關。

心無百姓莫為官,作為領導幹部,既要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愛民之心,更要有“謀事要實”的方略,把民眾的訴求與期盼作為謀事之基,努力使各項決策體現科學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實效性。山西有個右玉縣,18任縣委書記,心底無私、一心為民、久久為功,造林治沙,一任接著一任幹,堅守、堅持,60多年的“綠色接力”,沙化治理率近90%。18任書記就是18個接力棒,“綠色接力”代代相傳,跳出了一己之私,才有為民的胸懷,才有擔當的使命。大人不華,君子務實。領導幹部就要真抓、真管、真擔當,手中拽滿責任,肩上能扛重任。

“為民”才能讓“三嚴三實”生機勃勃;“有為”方能讓“三嚴三實”落地生根。職務高了,更要勤思義務,權力大了,更要多想責任。對權力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才能始終堅持“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執政理念,秉承“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價值追求;才能在治國為政、謀事用權的實踐中,賦予百姓更多話語權,以民意為重,以民願為秤,打牢“民之所願,政之所向”的根基。無論幹什麼事,最關鍵的是人心,最難得的也是人心。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實施,不能光靠我們黨“千裏走單騎”,必須“乘眾智者勝”。

“千萬不要因為走了太遠,卻忘記為什麼而出發”。黨員領導幹部隻有俯下身子多問民憂,邁開步子多解民困,甩開膀子多惠民生,開辟路子多促民富,才能贏得民心、贏得未來,實現“以百姓為秤,稱為政之重”的宏願,讓百姓的笑容綻放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