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蘇東劇變研究的文獻綜述
綜述與書評
作者:熊欣
[摘 要] 蘇東劇變是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一件大事,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事業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對中國近年來關於蘇東劇變的文獻綜述進行研究,有利於我們從中吸取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失敗的經驗、教訓。
[關鍵字] 蘇東劇變 研究 文獻綜述
近年來,中國理論工作者關於蘇東劇變的研究主要包括對蘇東劇變原因的研究、蘇東劇變對中國的影響及啟示研究、蘇東劇變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影響及啟示的研究以及譯著國外研究蘇東劇變的研究等內容,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對其進行歸納、梳理、總結,方便後來者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開拓蘇東劇變研究的理論視域,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鑒和警示。
一、蘇東劇變原因的研究
蘇東劇變發生以來,對其產生的原因研究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些研究總結起來無非是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著手,有些學者是單純的側重於內部原因或者是外部原因,還有一些學者對蘇東劇變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有所研究。黃忠陽在《試析蘇東劇變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缺失》一文中就是主要把蘇東劇變歸結於內部原因,即當時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缺乏創新,認為蘇東劇變給社會主義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同時這種深刻的教訓反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國家領導階層及精英階層的一次“集體背叛”——集體倒向了資本主義的懷抱。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而“蘇聯模式”的僵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缺失,就是蘇東劇變的思想誘因。最後黃忠陽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應“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指引下,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甘信奎經過研究,得出民主泛濫與民主缺失同樣會帶來執政風險的結論,把蘇東劇變的原因歸結於蘇東等社會主義國家內在的民主化、“新思維”。他認為思想多元、政策偏差、組織分派、民主失真、成本過高等都可能成為執政風險產生的誘因,並且提出相應的規避執政風險的方式主要應圍繞黨內權力的授受、配置、運行、程序幾個環節逐步推進。最後他提出了與民主問題相對應的政府官員腐敗問題,提出了網絡反腐是對傳統反腐模式的一種危機預警的新觀點,“隨著社會利益矛盾的碰撞加劇,網絡反腐將進入一個更敏感和更激烈的時代。而網絡對於政府而言的積極意義也決非停留於反腐層麵,其開放、即時、便捷的優勢更成為現代政府民主執政的重要平台”。
除了把蘇東劇變的原因框定在蘇東各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因素上,關於美國的冷戰戰略這類外部因素在蘇東劇變、冷戰結束中的作用,國外學術界已有一定研究。如美國冷戰史研究大家、耶魯大學教授約翰·加迪斯2005年修訂再版了1982年出版的專著《遏製戰略》一書,比較全麵深入地剖析了冷戰期間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認為到1989年1月裏根離開白宮時,遏製戰略已基本實現了其目的。美國學者彼得·施韋策爾在1994年出版《勝利:裏根政府加速蘇聯崩潰的秘密戰略》一書,用大量事實揭露了裏根政府促使蘇聯崩潰的秘密戰略。格雷戈裏·米特羅維奇在2000年出版的《挖克裏姆林宮牆角:美國顛覆蘇聯集團的戰略,1947—1956》則詳細考察了冷戰早期美國顛覆破壞蘇聯集團的戰略。國內學術界雖然也有一些研究美國冷戰戰略的論著,但多為探討某一外交政策或冷戰戰略的,尚少有研究美國整體冷戰戰略在蘇東劇變、冷戰結束中作用的成果。而白建才在《美國的冷戰戰略在蘇東劇變、冷戰結束中的作用》一文中就指出了蘇東劇變受到美國冷戰戰略的影響。文章從美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各方麵,全方位構建龐大的遏製蘇聯的大戰略體係,對促使蘇東裂變、冷戰結束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