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陳鈴光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而馬克思主義則是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二者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進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持有批判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從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1]P1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意識形態中居於主導地位;而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則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的根基。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所凸現出來的重要價值,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體框架下來實現,使中國傳統文化符合時代需要,並且實行現代性的轉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解讀
文化是社會生活和曆史發展的積澱。若將文化當做概念來解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即文化,“它是曆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能達到的程度和方式”。而狹義的文化則是指:“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係.是政治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所構成的領域。”[2]P685-686這種分疏是當下有關文化概念的典型分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係統,而是一個需要人們不斷認識和實現現代轉換的“文本”。因此,可將中國傳統文化理解為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經過曆代篩選積澱下來能夠反映中華民族價值取向和精神信念等的文化綜合體。
人們已經達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認識上的一種共識: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自足的、圓形的文化,欠缺某種向外超越的維度,沒有對無限的神秘向往。或者說,是在一種有限中體會無限,天人不分,有無不隔;這種文化基本沒有個人獨立的意識,人們更願意屬於一個自然的、神聖的整體。比如,原始儒家是一種中庸文化,中庸即是合宜、時中,不偏不倚,就是一種行為的情境化。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總能保持行為的恰如其分和周到。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圓形文化具有超強的融合力和親合力,如果沒有壓倒性的時代變遷,如果沒有外界的強行介入,它會一直保持自己的節奏與氣質,並因容納新質而變化自我。不過,圓形文化或圓形哲學由於不固守界限和原則,沒有一以貫之的形式邏輯,沒有對同一化秩序與原則的無限追求。這種特性造成了特殊的優點與缺陷,一方麵,它們靈活多變,總能在開放中吸納異質的要素為我所用,並且在有無之間、虛實之間保持均衡,顯現出某種天然的自足;另一方麵,這種柔性的、靈活的文化或哲學缺少批判性或反思性,它們的內涵在具體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容易被利用,往往容易被政治的、經濟的權力所利用,成為馴服的工具。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是用馬克思主義來挖掘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反映中華民族優秀氣質品格的民族精神。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P1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著契合點,具體體現三個方麵:
(一)在社會曆史觀方麵的契合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唯物論成分。中國最早的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萌芽的哲學家老子把“道”作為萬物的起源。“道”不是某種精神性的東西,而是事物存在、變化的最根本的法則和規律。《管子》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充分體現了物質生活的基礎性作用;韓非子、王充等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質生活條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雖然這些觀點與唯物史觀相距甚遠,但它們之間已有一些相同之處。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馬克思認識到了物質的第一性,物質基礎的重要性。
(二)在社會理想方麵的契合
從古至今,中國人民都在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這種追求基本是儒家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儒家追求“天下有道”、“天下為公”,宣揚“大同”理想。“大同社會”的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平等、有愛、和諧的社會。而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形態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一種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真正解決,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在公有製的基礎上,各盡其能,按需分配,消滅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腦體之間的差別,消滅階級和國家;推翻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生產關係的變革。雖然建立在小農生產基礎上的“大同”理想與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理想有質的區別,但是僅就二者都著眼於道德上的理想態勢而言,它們確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