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麵的契合
中國傳統文化較為崇尚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人生哲理,主張積極人世,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堅持人的獨立性和人格尊嚴又強調人的社會性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積極入世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觀點有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主張通過實踐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主張使得深受經世致用思想的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國的希望,更願意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改造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馬克思主義力圖通過實踐去爭取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個人都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聯係而存在,強調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確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兼顧的原則。
三、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是新的曆史條件下富民強國的重要保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實現現代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實現自覺轉型,以期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也隻有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風向標和引領者。
(一)保護共同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眾多的文化傳統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汗水。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提高文化軟實力,由文化資源大國走向文化強國,離不開對文化資源的整合運用,更需要對文化傳統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當然,現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和諧之音,比如,任意篡改傳統文化經典;為了經濟效益大拆文化遺址而大建旅遊景點等等。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一種民族精神,如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寬厚平和、注重和諧、愛國統一、勤勞勇敢、誠信友愛等,”一種“民族的標誌,如語言、姓氏、習俗、建築、美術、文字、音樂、舞蹈等,”“一種社會製度和社會組織力”,一種“民族文化的傳人,”各種“學術資源,”各種“知識係統”,各種“情感寶庫……人情味、親情味、友情、愛情。”[4]P111-119在某種程度上看,保護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否則文化現代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用馬克思主義提升改造中國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時起就肩負著變革、創新中國文化的神聖使命。看中國經曆了幾千年的文化演變,總體上講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到如今,良莠不齊的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倫理規範等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因此,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去改造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用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進行全新改造,賦予其時代內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借鑒、吸收、改造、創新等過程,逐步使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升華,發揮其現代價值,並形成新的中國文化形態。比如: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以民為本”轉化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尤其強調要尊重人、重視人並全麵發展人;從天下為家、溫馨和睦、講究禮儀的“小康”社會理想轉換為當今內涵豐富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追求;從古代儒家、道家等學派樸素的“和諧”思想發展成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等等。
(三)麵向世界,回應現實問題
“最佳的思考和著述的角度,不是著眼於這個或那個國家,而是著眼於整個世界。”[5]P70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個開放的體係,各民族的文化也從來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優劣之分。無論是理論創新還是回應現實問題,都必須在全球化視野下才有可能。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無論是哲學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不關注這些變化、不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新優秀成果,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會失去應有的營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就會囿於自身的思維定勢而邁不出步子,就容易沉浸於我們悠久的曆史文化中無所作為。
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能積極回應現實,不能對現實問題作出自身合乎理性的解釋和提供解決問題的出路,那麼它的合法性就難免受到質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的不斷深入,現實中的一些新生事物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預料到的,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回應現實問題,尤其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內核形成挑戰的問題,必須及時作出回應。麵向現實,不斷從對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中豐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更高層麵、更為科學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