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發展的基本問題,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局麵。
經過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發展,它的基本內涵已經大致清楚。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實踐的經驗分析
(一)堅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大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7.16萬億元,在1978年至2011年間,中國GDP總量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對外影響力日益倍增。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978—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91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5919元;30多年來,我們迅速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使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3%下降到2010年的2.0%。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2.5億,2010年減少到2688萬人,貧困人口比原來減少近10倍。30多年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和民族複興的必由之路。
(二)創新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和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既尊重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又加強和改進了黨的領導,以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加強和改進了黨的領導,以加強和改進了黨的領導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又堅持發展市場經濟,以激發社會主義製度的活力;既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既提供效率,又促進公平,以效率促公平,以公平促效率,就是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本質上是一種製度文明的成功和發展模式的成功。這個製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以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源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過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但是,改革發展仍麵臨大量的問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比如,無論企業家職能的發揮、市場經濟框架的完善,還是在國家權力的約束與規範等方麵,還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作為漸進式改革策略的一個結果,很多困難而艱巨的改革任務留在了後麵,並麵臨改變著的社會思想條件。彙率、利率、資源價格和行政壟斷部門等重大改革滯後的拖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逐步缺乏強大的動力。
因此,黨的十七大、黨的十八、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麵改革開放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思路、改革的步驟、有力的舉措,要求全黨上下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進一步加大改革的攻堅力度,努力解決一批製約經濟健康發展的體製障礙,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不斷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實踐的啟示思考
(一)要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總“鑰匙”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從糾正“左”的錯誤、克服僵化思想入手,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的新情況新問題,撥亂反正,繼往開來,全麵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形勢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方針政策也必須隨之與時俱進。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勞永逸。當前,我們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已和三十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情況的出現就意味著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政策有必要進行新的調整和創新。因此,在推進改革開放,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做到實事求是。隻有不斷解放思想,才能使我們的思想認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與時俱進,製定出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與大政方針,從而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