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為器,做民俗精神的守護人(2 / 2)

作為畫家,孫紹廣喜歡端詳人的麵容,平日走在街上,看著過來過往的無數張臉孔,有的人庸庸碌碌、目光神色恍惚;有的人則容貌姣好,有著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一天,孫紹廣在大連的步行街上遇到一位年老乞丐,他發現老人滿麵風塵、衣衫襤褸,卻有一雙極好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孫紹廣讀出了他背後無數的故事。當即,他決定要畫下老人的形象。

為了引起老人的注意,孫紹廣走到老人麵前,手將三枚一元錢的硬幣舉得高高,使它們一塊一塊地落在乞丐的茶杯裏,震得杯子叮當作響;第二天,他依法將五枚硬幣投向乞丐的茶杯;第三天,孫紹廣古怪的舉動終於引起老人的注意,老人猜到他一定是“搞藝術的”。

第四天,他對老乞丐說:“老先生,您的形象太美了。”

老人一驚:“我這樣一個老頭子有什麼美?”

孫紹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美。”

於是,孫紹廣拿相機為老人拍了一組照片。

在步行街上,過往的行人將他們重重包圍,他們好奇地看到有人竟在為一個旁人都不屑一顧的乞丐拍照。

回到家,孫紹廣融合了中國工筆、寫意畫的技法,在生宣上創作了《滄桑》。經過反複的皴染,老人臉上累累的皺紋如溝似壑,立體效果看起來似乎觸手可及,這源自孫紹廣對雕塑經驗的借鑒。在這張畫中,孫紹廣展現了自己對老人浮生的想象。老人背後,有一片黃土漸漸淡去,像他滄桑的過往,抑或是他早已離開的家,落在背後的夢……老人輕輕地眯著眼睛,烏黑的眼眸在眼瞼的暗影中閃著光彩,與老人左臉的一滴圓潤、剔透的汗珠相得益彰。

藝術家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畫中人會講故事的眼睛,目目相傳,使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作者簡介:孟繁蕊,1984年出生,江蘇南京人,畢業於牡丹江師範學院文藝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