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碳交通:拯救被汽車綁架的城市(3)(1)(1 / 1)

新型城鎮化不走高碳老路

如果說大城市建設已然成型,全麵改造交通體係存在現實困難,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沒有包袱”的中小城鎮被認為是低碳交通理念的理想試驗場。

那如何在這張白紙上勾畫出美麗的交通藍圖?婁偉和張國華都提醒,中小城鎮規劃考慮到自身土地、水等資源的承載力,切忌貪大求全,避免陷入大城市攤大餅式發展的誤區。

仇保興也表示:“中國有個傳統,小城市喜歡學習大城市,不管好的文明行為還是壞的不文明風氣,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輻射非常快。”從實踐觀察,有些中小城鎮已有這一趨勢,不少地方以城鎮化之名大拆大建,熱衷於新城開發,造成新城和老城之間的脫節,衍生出包括交通不便在內的諸多問題。

正是如此,仇保興指出,生態城必須是一個可步行的、可騎自行車的城市,“部分‘生態城’的開發建設盡管提出了綠色交通的理念,但是城市道路係統的設計完全是以方便小汽車出行為出發點的,如果道路都是為了小汽車而設計,這個城市的交通不可能實現生態低碳。”他說。

張國華總結說,未來中小城市的低碳交通體係規劃建設要根據區域一體化原則,探尋並遵循交通體係與城市互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究並把握綜合交通與產業專業化、差異化的要素集聚機製,走與大城市協同發展的道路。

具體實踐主要從兩個方麵把握,在對外交通方麵,構建與所依托大城市之間快捷的城際交通,形成以城際鐵路為主導的快捷交通網絡;在城市交通方麵,結合城市自身特點和特長,協同產業空間、城鎮空間和交通空間,做好內外交通的銜接,根據產業需求和功能要求配置相應的交通係統,而且將交通建設與用地開發、景觀營造緊密結合,規劃建設適合自身城市特色的低碳高效交通服務係統。(文/李紹飛 陳迪 付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