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倍的極右之路越走越遠(1)(1)(1 / 1)

安倍的極右之路越走越遠

無論在曆史問題還是在領土問題上,安倍都想挑戰戰後國際秩序。

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這是自2006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以來第一位以首相身份參拜的政治家。眾所周知,靖國神社供奉有14名二戰甲級戰犯,被視為軍國主義象征,而首相前去參拜,不僅在國際上被視為對二戰罪行的漠視、為當年的侵略翻案,在日本國內也被視為對戰後和平主義、民主主義道路的悖逆。

2006年秋首次任首相的安倍以口頭模糊表態、實際上不去參拜的方式,修複了因小泉連年參拜而持續惡化的與中國、韓國的關係。然而,2012年12月26日再次上台後,安倍的表態卻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我)對上次執政時未能參拜痛悔至極。”這句話,已經埋下了一年後參拜的伏筆。

可以說,安倍的參拜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持續緊張,安全問題上日本渲染中國威脅論更導致兩國關係陷入穀底,此時挑起曆史問題,中日關係勢必再受傷害;日韓關係因獨島和“慰安婦”等問題持續冷淡,韓國總統樸槿惠至今未訪日;美國希望日本在其“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但10月底訪日的兩位美國親日派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與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均警告安倍在曆史問題上不要造次。安倍參拜勢將日與中、韓關係推向險地,而東亞關係過度緊張特別是日韓關係難以改善,為美國所不樂見。

外在製約因素不少,理性上安倍似應在參拜問題上更為慎重,但他還是在執政一周年之際去了。

種種不解似應從安倍的執政理念中尋找源頭。作為冷戰後最右的首相,安倍對其第二任期有很強的企圖心,簡言之,就是“富國強兵”與“洗白曆史罪行”,他要將自己打造成日本的“中興之主”,富國靠“安倍經濟學”,強兵在最近的《防衛計劃大綱》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已充分體現,而“洗白曆史罪行”也早有端倪,如上半年“侵略定義未定”的發言及對承認侵略的“村山談話”的非議等,可以說其參拜之舉早已蠢蠢欲動。

2006年安倍之所以放棄參拜,其實有民意背景。2006年7月《朝日新聞》民調,支持首相參拜的僅20%,反對者高達60%。當年他不參拜可說是順應民意。而現在去參拜,則是順應了右翼的“民意”。去年拱他上台的是右翼勢力,右翼對他“兌現諾言”有強烈期待,安倍此時參拜,也是為了回應右翼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