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根據《內經》的記載,對音樂的神奇功效認識曆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史記》載:“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事實上,音樂最初作為養生、防病、怡情的手段,逐漸發展到可以治病療疾了。
養生之道
大家都知道音樂可以養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音樂為什麼可以養生。概括而言,音樂對養生保健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抒發情感,調節情誌
音樂用其特殊的語言形式,滿足了人們宣泄情緒,表達願望的需求,而情感的適當抒發對人的健康十分有利。音樂不僅可以表達情感,還能通過其旋律的起伏和節奏的強弱調節人的情誌。
《壽世全書》說:“聲音感人之道,其效力速於訓話與身教……況絲竹能陶冶性情,謳歌能發抒抑鬱,故無論男女,當職業餘之時,或安弦操漫,或鐵板銅琶,或引吭高歌,或曼聲徐度,於身心二者,交有裨益。”
音樂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泄,情緒得以抒發,因而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正如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調和血脈,怡養五髒
《樂記》中說:“音樂者,流通血脈,動蕩精神,以和正心也。”音樂通過調節情誌,使人歡悅,故而令周身脈道通暢,氣血調達。古人認為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與五髒有不同的調節作用。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製躁怒,使人安寧;角音條暢平和,善消憂鬱,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
動形健身
音樂不僅可以通過聽賞而令人心情舒暢,氣血和調,演奏不同的樂器或伴隨優美的樂曲而翩翩起舞也可使人動形健身。吹、拉、彈、撥各種不同的樂器,可以心、手並用,既抒發情感,也活動肢體,而且,手指的活動還可以健腦益智。在音樂旋律的境界中,舒展身體,輕歌漫舞,使人情動形動,暢情誌而動筋骨,從而達到動形健身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音樂的活動中樞在大腦皮層右側顳葉。輕鬆、歡快的音樂能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乙酸膽堿等活性物質,從而調節血流量和興奮神經細胞,音樂還可以改善人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功能。
為了達到更好的音樂養生效果,以下一些宜忌必須注意:
養生的音樂,隻能是文明健康、美妙動聽而感人的音樂,消極頹廢的音樂則非養生所宜。欣賞音樂要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如進餐時,聽輕鬆活潑的樂曲較為適宜,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臨睡前,聽緩慢悠揚的樂曲,有利於入睡;工間休息時,聽歡樂、明快的樂曲,有利於解除疲勞等。
要結合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曲目。如老年人、體弱者及心髒病患者,宜選擇慢節奏的樂曲;年輕人宜選擇強節奏的樂曲等。
要根據個人愛好選擇曲目。無論民族樂、管弦樂,還是地方戲曲,均以個人喜好為原則,他們都能起到調節情誌的作用。
要注意情緒的變化。練習、演奏樂曲,要在心閑氣靜之時,方能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情緒波動,憂傷惱怒之時,以暫不彈奏為佳。
養生典範
在我國曆代的皇帝中不乏多才多藝之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音樂家皇帝。
李隆基六歲時就在祖母武則天麵前表演過樂舞《長命女》,他在宮廷創建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並親自譜曲、演奏、指揮,開一代音樂之風。《舊唐書·音樂誌》中記載:“玄宗又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傳說唐代許多著名的樂曲都是玄宗所作,如《霓裳羽衣曲》、《紫雲迥》、《小破陣樂》、《淩波仙》等,其中《霓裳羽衣曲》代表了我國古代音樂史上樂舞的最高水平,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李隆基對唐代音樂的高度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人楊巨源的《吹笛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玄宗上朝時,手指不停地在腹部按動。退朝後,高力士問道:“陛下莫非聖體有所不適?”玄宗笑答:“非也。朕昨夜夢遊月宮,聽到仙樂嘹亮清越,絕非人間可比。歸來時,眾仙又奏樂送別,夢醒後嫋嫋在耳。朕用玉笛盡得所聽之樂。上朝的時候唯恐忘記,於是將玉笛置於懷內,上下尋摸,非身體不適耳。”
這樣一個癡迷音樂的皇帝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李隆基享年77歲,也算是皇帝中的高壽者了。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在晚年遭受“安史之亂”和痛失楊責妃的打擊,終日與音樂為伴的唐玄宗一定會活得更長久一些。
四精神良好
原文
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素問·湯液醪醴論》
譯文
如果病人精神狀態差,意誌消沉,影響體內正氣的抗邪能力,即使有好的治療方法,也難以使疾病痊愈。
闡釋
《內經》認為,精神因素對疾病治療有著重要影響。
《內經》雲:“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接著《內經》具體地說明了這一點,“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