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按摩保健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經常進行保健按摩。其實,保健按摩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難。以下就是一些保健按摩的小技巧: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調節心、腦血管係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等症。
方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也可用右空心掌輕輕扣擊百會穴,每次108下。
神闕穴
神闕穴即肚臍,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經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麵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底中線前、中1/3交點處,當足趾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湧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撅、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萎、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
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來回搓摩湧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滿麵搓,以感覺發燙發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肚點按湧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
足三裏
足三裏位於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足三裏是個保健穴,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複體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瀉、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膝脛酸痛,消化係統疾病。
方法:可用雙手大拇指指肚點按足三裏,每次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
命門穴
命門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並能治療陽萎、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症。
方法:用掌擦命門穴及兩腎,以感覺發熱發燙為度,然後將兩掌搓熱捂住兩腎,意念守住命門穴約10分鍾即可。
會陰穴
會陰穴位於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
會陰穴,為人體長壽要穴。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等症。
方法:睡前半臥半坐,食指搭於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
養生典範
宋美齡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運用按摩的方法來保養身體。她最早接觸按摩知識是因為她的母親晚年經常患病,有位牧師建議宋美齡用按摩來減輕母親的痛苦。這位牧師告訴她說,背部有許多可以有助於人體健康與養生的穴位,如果在生病時刺激一下這些穴位,肯定對疾病的痊愈大有益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宋美齡自己感到疲憊的時候,便會請女侍們代勞按摩。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她到了台灣,開始配備專職按摩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宋美齡1975年赴美國治病時仍然沒有中斷。宋美齡晚年,對於女侍負責的按摩要求得更為嚴格了,不僅要求為她按摩後背的穴位,同時也要為她進行全身性的按摩,如果有一天不進行這種按摩,她就會失眠,甚至心緒不安而寢食不寧。
宋美齡在台灣生活期間,一位醫生曾指點她,足部按摩不僅舒服,同時也是一種排毒治病的過程。於是,她又在每天全身按摩的基礎上,增加了足部的按摩。據說經過女侍對她的足部按摩治療不久後,她的胃病便有所好轉。因此,對足部的按摩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就成為宋美齡按摩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三美妙音樂
原文
餘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髒,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
——《靈樞·經別》
譯文
我聽說人身與自然界的現象是相合的,內有屬陰的五髒分別對應著五音、五時、五味、五方;外有屬陽的六腑對應著六律。
闡釋
《內經》雲:“餘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髒,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
即我聽說人身與自然界的現象是相合的,內有屬陰的五髒分別對應著五音、五時、五味、五方;外有屬陽的六腑對應著六律。
音樂療法的曆史源遠流長,4000多年前古埃及就運用音樂為病人減輕疼痛,稱“音樂是靈魂之藥”。
美國的音樂治療開始於二戰期間,播放音樂隻是為了減輕傷員的痛苦,後來逐步發展到現在的係統科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