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保養精氣,益壽延年2(2 / 3)

嚴防腸病

一年四季特別是夏秋季節,諸如腸炎、痢疾、食物中毒等都會趕來湊熱鬧,而腸病無疑是腸道健康的頭號殺手。防病要點有:生活規律化,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搞好環境及家居衛生,消滅蒼蠅、蟑螂;講究飲食衛生,不吃變質、蒼蠅叮過的食物,生菜要消毒洗淨,瓜果要洗淨後削皮吃。不在流動攤販、衛生條件不好的飯館吃飯,不要拿著食物邊走邊吃。養有寵物的家庭務必搞好衛生,切忌一邊吃東西一邊喂寵物;出汗太多或在高溫環境工作,應喝些淡鹽水或淡糖鹽水,以補充能量與鹽分;一旦得了腸病,要及時就醫,務求徹底治愈。

合理用藥

不少藥物是腸道的冤家對頭,位列黑名單之首的是解熱鎮痛類藥物,由於本身的刺激作用以及對前列腺素的抑製,而損傷腸道黏膜,甚至誘發膠原性結腸炎,如阿司匹林、保泰鬆、吲哚美辛、吡羅昔康、布羅芬、萘普生等。緊隨其後的當數抗生素。這類藥物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偽膜性腸炎,以廣譜類抗生素為最,如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四環素、頭孢菌素、阿莫西林、利福平等;另一類可誘發出血性結腸炎,以氨苄西林、雙氯西林、紅黴素、麥迪黴素等為代表,通過致敏反應引發腸黏膜出血。此外,地塞米鬆等激素類藥物,利血平、降壓靈、胍乙定等降血壓藥物,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藥,或者抑製蛋白質的合成,或者抑製細胞增殖與上皮修複,或者直接刺激黏膜而損傷腸道。故生病吃藥要請醫生處方,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選擇療效好而副作用最小的藥物,盡量趨利避害。自己去藥店購藥要主動接受醫生的指導,不要僅憑藥品說明書而擅自行事。

食品保健

借助於某些保健食品,如食用乳酸菌等有益菌,直接將其吃進去,是快速的改善腸道功能的辦法。另外就是食用大豆低聚糖等營養腸道營養品。它們不會被消化係統分解吸收,也極少被其他細菌所利用,幾乎能全身到達“崗位”——腸道,從而促進雙歧杆菌生長。

養生典範

王偉,1918年生,福建人,退休前是小有名氣的腸道科醫生。

王偉老人已90歲高齡,但身體非常健康,麵色紅潤,腿腳利索,思維敏捷。有人問王偉老人高壽的秘訣,王偉老人指出,除注意生活規律、體育鍛煉外,他還特別注意腸道保健。

說到腸道保健,王偉老人曾給街道養生站的老人們上了堂腸道保健的課,上課的內容還刊登在了街道的黑板報上。

上課一開始,王偉老人就指出:“目前大多數人認為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與健康關係密切,而容易忽視胃腸的作用。其實,腸道狀態的好壞同樣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因為,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都來自於腸道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代謝後的廢物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腸道排泄的。”

接著,王偉老人講了保健腸道要注意的事項。王偉老人指出:“老年人要做好腸道保健,可從這些方麵著手:忌暴飲暴食,忌過食,忌隨意飲食,忌冷食冷飲,忌偏食,忌口味太重,飲食忌硬,食品忌陳,忌食物過燙,忌飲濃茶,忌酗酒,忌空腹跑步,忌多蛋白質宜纖維飲食,適度運動鍛煉,保持開朗愉悅的情緒等。”之後,王偉老人讓大家踴躍提問。

60多歲的張大媽不解地問:“為什麼患大腸癌的病人會越來越多呢?這是什麼原因?”

王偉老人認真地解答道:“大量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表明:大腸癌發病率上升速度在許多地區超過肺癌而躍居升幅之首。根據各國專家的研究結果,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習慣會導致大腸腫瘤的發生。當然,也不是說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習慣都會發生大腸癌。其他相關因素,如多年患潰瘍性結腸炎不愈;家族中多人患大腸癌或息肉病;下腹部放射治療以後;慢性血吸蟲感染等也都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

平時飲食十分注重營養的王老帶著困惑擔心地問:“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嗎?”

“不能完全這樣理解,”王偉老人笑著說,“從各個國家對大腸癌病因學研究結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運動減少、環境汙染和不良嗜好均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上述情況的出現又與經濟發展有一定聯係,據此,有人認為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與其他癌一樣,它們的發生都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就飲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結構可能在促發大腸癌方麵起一定作用。”

在健康養生方麵很是注重的周大爺請教王偉老人:“既然高脂肪、高蛋白和少纖維的飲食結構容易使人得大腸癌,那麼什麼樣的食譜才是‘健康食譜’呢?”

王偉老人耐心地解答道:“最近美國農業部推薦了一個‘金字塔’式的食物結構圖,認為這樣的食物結構有利於大腸癌的預防:塔底由各種穀物、麵食、米飯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類、家禽、水產品、蛋類、豆類和奶製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實,這種食物結構正是亞洲,特別是我國的日常食譜。從預防大腸癌這個角度出發,保持我國傳統的飲食結構就是‘健康食譜’。歐洲癌預防組織和國際營養科學聯盟也建議: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以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增加綠色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多吃澱粉和纖維多的食物;保持適當的體重;每天的食鹽攝入低於5克;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熏食物,不吃發黴食品,少飲含酒精飲料。”

70多歲的劉老問:“現在的很多人,尤其是我們這些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便秘,便秘的人會不會更容易得大腸癌呢?”

王偉老人說:“所謂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困難、便幹等表現而言。一般來說,2至3天排便一次,如排出通暢也不能稱為便秘。人的糞便中含有一種致癌物,醫學上稱為‘二級膽酸’,它來源於肝髒分泌的膽汁。當我們進食,特別是吃油多的食物時,膽囊便收縮,排出儲存的膽汁,幫助消化。腸腔中的細菌把這些進入腸腔的膽汁分解為‘二級膽酸’,並駐留於糞便中,便秘者腸腔中的‘二級膽酸’長期與腸粘膜接觸,便增加了其不斷刺激粘膜的機會。因此,便秘會有利於大腸癌的發生。雖然不能說便秘可以誘發大腸癌,但可以說便秘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此,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秘的發生,在大腸癌的預防上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