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保養精氣,益壽延年2(1 / 3)

養生典範

蘇祖斐(1898~1998),上海人,出生於貧苦家庭。她自幼立誌學醫,1927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32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並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她是我國現代兒童營養學創始人、著名兒科專家、上海市兒童醫院創辦人之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及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曆任上海市第一至第五、第七、第八屆人大代表。

進入老年的蘇祖斐,不但沒有心血管疾病,而且五髒六腑也很健康,唯一不好的是患有慢性白內障,但對視力影響不大。她雖如此高齡,但思維敏捷,反應迅速,還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百歲高齡時還能親自動筆撰寫名為《100歲寫的回憶錄》,記敘她和一家從戊戌變法(1898年)到1995年春天將近100年的往事。她的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敬佩不已。

說到健康秘訣,蘇祖斐常微笑著說:“若要人長壽,電視看得少。”

蘇祖斐的生活比較有規律,特別是她退休後,每天6點半鍾準時起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潔工作,接著聽新聞、讀報紙、了解國內外信息;接著書寫鋼筆楷書250個字;然後,再閱讀學術文獻2~3篇,做好卡片;有時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為了保護視力,她在晚上電視看得很少。她認為視力不好會產生不少“非長壽因素”,如導致行為不便,活動減少,對外界事物降低興趣和心理衰老。

蘇祖斐所說的“若要人長壽,電視看得少”,雖有笑談成分,但的確是蘇祖斐的經驗所得,這正與《內經》所說的“久視傷血”的理論相符合。

三腸道健康

原文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問·靈蘭秘典論》

譯文

大腸相當於傳導之官,主管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為糞便排出體外。小腸相當於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將其進一步分化清濁。

闡釋

《內經》雲:“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意思是說,大腸相當於傳導之官,主管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為糞便排出體外。小腸相當於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將其進一步分化清濁。

由此可知,2000多年前的《內經》對腸道功能的認識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十分接近的。《內經》認為,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將胃傳下來的水穀分為精微和糟粕,其中精微和津液被吸收,並由脾轉輸上升,最後至身體各部被人體利用,其中的尿液和其他代謝產物最後滲入到膀胱,水穀中的糟粕則下降到大腸。

而現代醫學認為,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在胃內隻吸收少量的水分、無機鹽和酒精等,而小腸內的消化則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基本完成,在大腸內也隻能吸收少量的水分、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等。

從以上古今醫學都強調腸道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可以看出,腸道健康對供給人體各部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機能是相當重要的,它的健康是不容忽視的。

養生之道

腸道疾病常多發於老年人。大多老年人認為心、腦、肝、腎與健康密切相關,而對腸卻不屑一顧。殊不知,腸道健康與否也關乎到生命的安危,並且是保證其他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基礎。

腸道內存在大量細菌,龐大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組成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防線,對人體消化吸收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著名科學家梅契尼可夫認為,大腸內微生態環境失調,有害細菌產生的毒素被腸壁細胞吸收後會引起慢性中毒,導致人體的衰老。這便是“自身中毒”學說。

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於是,科學家提出了“腸道年齡”的新概念。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菌群勢力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並作為一種反映體質狀況的健康數據。通過腸道菌群之間的平衡程度,人們可判斷腸道是否有老化現象。

腸道老化,菌群失調,可危及生命與健康。這是因為腸道內有益菌群如雙歧杆菌減少了,而那些莢膜杆菌、梭菌、大腸杆菌及腐敗性細菌便會大肆生長繁殖,興風作浪,產生有害毒素,腸道內硫化氫、氨等有害物質增多,被吸收入血液後,就會對心、腦、肝、腎等重要髒器造成危害,引發多種疾病,使人體過早衰老。

對中老年人來說,由於腸道的張力和推動力逐漸減退,牙齒缺損,咀嚼食物咬不爛,加上吃的過於精細,運動量小等原因,致使胃腸道的消化、蠕動功能差,極易引起便秘,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菌群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有害菌群增殖而影響健康。如果經常吃高蛋白及高脂肪類食物過多,可促使膽囊向腸道排泄膽汁增加,某些細菌將部分膽汁轉化為二次膽汁酸,這些膽汁酸是一種致癌物質,和其他致癌物質共同刺激腸壁,易引發大腸癌。

簡單來說,腸道保健要注意以下幾點:

堅持膳食結構的平衡合理

一日三餐的飲食應做到粗細搭配,葷素都吃,尤其是要常吃些全穀類、薯類、豆類、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不僅促進腸道蠕動加快糞便排出,而且能抑製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活動,加速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於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這與古代醫家提出的“要想長生,腸中常清”的道理是一樣的。此外,做到吃飯定食定量,不暴飲暴食,不酗酒,注意飲食衛生等,對保持腸道年輕也很重要。否則,必將導致腸胃的疲勞,客觀上幫了有害菌的忙,累及全身健康與壽命。有資料為證:科學家每天給試驗的小白鼠較少的熱量,它們的壽命明顯增加,減少75%的葡萄糖攝入,能延長其25%的壽命。

積極鍛煉

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並持之以恒地參加鍛煉,並常做俯臥撐、揉腹等,有利於增強腹肌,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出糞便,使腸道內菌群保持平衡,防止腸道老化。

有愉悅的情緒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情緒的好壞關乎到腸子的安危。諸如過度緊張、焦慮、壓抑、惱怒、憂愁等不良情緒,皆可導致腸道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引起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衡。因此,要學會調控和駕馭自己的情緒,保持一顆淡泊寧靜的平常心,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