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養生防病,減少痛苦1(3 / 3)

談到養生,尚老說:“保健食品並不在於其價格有多高,在我的家鄉有一種曆史悠久的圓鈴棗,這種棗最適宜做烏棗和曬製幹棗。其果實短圓,肉厚味甜,與附近臨縣東阿的阿膠、仕平的烏棗一起被譽為‘益人三寶’的滋補珍品。但人不能總靠著補品生活,曆史發展到今天,絕大多數人不用為溫飽發愁了。魚肉蛋奶,也成為部分家庭餐桌上的尋常物。豐衣足食之後,不少人心底又泛起那個古老的命題,總認為自己需要進補,不抓緊補點,這日子好象就沒法過了。殊不知補品遠沒有那麼神,五穀雜糧、蘿卜白菜、魚肉蛋奶,什麼營養沒有?搭配著吃,就全有了。”他信奉的是“布衣飯,飯羹香,讀書滋味長”這句話。粗細搭配,裨益良多。

三安不忘危

原文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譯文

所以聖人不等到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亂事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經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闡釋

《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聖人不等疾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

對於“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內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兩篇。《素問·刺熱篇》雲:“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所以,古人雲:“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知君病後能服藥,不若病前能預防。”又雲:“與其病後才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

由此可見,科學養生的關鍵在於保健,保健的要領在於預防疾病對人體的傷害。

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能安不忘危,康不忘病,加強自我保健意識,順應自然規律,調飲食,慎起居,防疾病。

養生之道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內經》最早提出的防病養生的策略,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簡單來說,治未病包含以下兩種含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製疾病的發展演變。

此外,筆者認為,以下幾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對治未病有很好的效果。

堅持幾個“少”

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

堅持幾個“常”

發常梳,麵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踐行“八字”訣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

天天幹洗麵

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複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幹洗麵,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學會吐納法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裏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嗬、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裏,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要“三通”

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淨,放得開。

堅持勤動腦

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托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遊《渭南集》裏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勤動腦,可以有效防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