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修身養性,長命百歲2(3 / 3)

喜——歡喜、高興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於心脈,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

憂——憂愁、苦惱

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適當地憂愁擔心無可厚非,但是憂慮太過,表現為終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就會“憂則氣亂”,因氣機紊亂而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出現心悸、胃痛、食欲減退、失眠等種種不適。

怒——生氣

適度的生氣有利於氣機的宣泄和情誌的調暢,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出現頭脹頭痛,麵紅目赤,肝區疼痛,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慮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要思考,但若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有脾在誌為思”,故過度思慮最易傷脾氣,脾胃運化失職,就會造成食欲減低、胃脘漲滿、腹脹腹痛等。

驚——驚嚇

正常人若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但是很快就能恢複。心氣虛的人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兒童受到過度驚嚇可能導致抽搐。由於“驚則氣下”,受驚的人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經常受驚,會損傷人的膽氣,使人的膽子越來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都會讓人心驚膽戰。

恐——恐懼不安

我們常將“驚”、“恐”並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常由驚轉變而來。“恐則氣下”,“恐傷腎”,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

悲——悲傷

遇到難過的事情,因悲傷而哭泣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中醫認為悲則氣散,適當地哭泣可以使鬱結之氣抒發消散,對身體有益。但任何事物都有極限,悲哀太甚或時間過長,則可消耗肺、腎之氣,出現氣短、心悸、胸悶,在精神上表現為意誌消沉、悲觀厭世。

總之,過度的情緒反應對身體傷害非常大,所以,《內經》指出“智者養生”要“和喜怒”,即懂得養生的人要會使七情調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極限。也就是說,隻有身心清靜,才能精神內守、健康長壽。

養生典範

董延瑤,1903年生,浙江寧波人。董老於2002年逝世,享年百歲。

可以說,“七情調和,不越極限”是董老重要的長壽秘訣之一。

董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重視情誌的修養,盡力控製各種損害健康的情緒發生。

董老說:“中醫把七情‘喜、怒、哀、樂、思、恐、驚’稱為情誌。七情與髒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七情太過,人體在劇烈的刺激下,引起髒腑功能紊亂,就會出現各種病症。如大怒傷肝,悲哀思慮太過會引起氣鬱等。所以,人的七情與健康長壽有直接關係。”

生活中,董老盡量做到“清靜養心,少怒、少憂、少悲、少思”,以保養神氣,摒除一切私心雜念的幹擾。他秉性耿直,喜怒容易溢於言表。他遇到發怒時,就趕快用理智來控製自己,並預囑別人來提醒他。他也有焦慮傷心的時候,產生後也盡量控製自己。

董老為人心胸豁達開朗,泰然對待一切,很少為私事多慮,無過喜過悲之時,白天投身工作,夜晚勤讀醫書。他說:“我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從讀書中陶冶心神,遇到心上不悅之時,能很快自行辟解,寬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