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火籠罩下的神秘通道(3 / 3)

吃過年夜飯,家族的男人們要一起守家堂。守家堂是和祖先共同度過年夜,體現了後人對祖先的思念和尊敬。別看兄弟爺們兒毗鄰而居,可平日各自忙忙碌碌,很難聚在一起。而年夜守家堂卻給了他們一個相聚的機會。他們抽著旱煙,飲著茶水,麵對祖先說說收成,拉拉閑呱,或喝點酒。平時有點矛盾的,通過這種方式把話說開,把疙瘩解開。是啊,同根同脈,打斷骨頭連著筋,麵對列祖列宗,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呢!午夜之後,進入請家堂的另一個程序——發紙馬。發紙馬是向宗先、神靈祈求降福、來年豐收及全家平安的儀式。時辰一到,母親把熱騰騰的餃子端上家堂桌子,長輩們先在家堂前點香燒紙,禱念祈福之語。然後,再轉移到院中。此時母親已經擺好小桌,擺好供品,紙做的牌位上寫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全神之位。長輩們點香燒紙磕頭,向天地全神禱告。然後排成一隊,圍著桌子轉圈,手裏拿著鋤頭邊鋤邊說:一鋤金,二鋤銀,三鋤是個聚寶盆。莊稼人相信蒼天有眼,土地生金。對孩子們來說最關心的是最後一項儀式——放鞭炮。此時,幾百響甚至上千響的鞭炮已經在長杆上掛好。儀式一結束,鞭炮就劈劈啪啪炸裂漆黑的夜空,與村子裏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融在一起,整個村子成了聲音的海洋……

千百年來,村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向舊年告別,所有的酸甜苦辣,像炸碎的爆竹,化作昨日的積塵,內心充滿了對新一年的期待。此時,如果有一場大雪飄落,那簡直是神喻。飄飄揚揚的雪花,淹沒了鞭炮聲,村子漸漸安靜下來。瑞雪兆豐年,農人心中從未有過的熨帖踏實。

天剛蒙蒙亮,長輩們去異姓家堂磕頭。這是農村的一種禮儀,搶先一步表示對人家祖先的尊重。爺爺則守在家堂旁,迎接外族來磕頭的人。來人向祖先磕頭,再問候老人,一些輩分小的,還給爺爺磕頭。母親忙著給人家倒水、遞煙、發糖。熱鬧快樂祥和的大年初一很快過去,不知不覺已是下午四點多鍾。不用通知,本族的人陸陸續續聚集在家堂旁,舉行送家堂儀式。父親手拿木瓢,將每樣供品象征性放點進去,再放些水餃湯。爺爺持香在前,大爺捧褶隨後,後邊依次是端瓢的父親、拿黃草紙的叔叔們。我們每人扛著一根長杆,杆上纏著長長的鞭炮,提前趕到送家堂的位置。送家堂的位置和請家堂的位置一般在同一個地方。插香、燒紙,把瓢裏的供品和水餃湯灑在地上,眾人磕頭,然後用鞭炮聲送酒足飯飽的祖先們回府。此時又是一次放鞭炮的高潮。一串接著一串,這家剛放完,那家接著放,此起彼伏,整個村子又一次被鞭炮聲淹沒。這期間,還穿插著點上幾個雷子(大爆竹),震耳欲聾,高潮迭起……

中國人祭祖,保留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盡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含義基本一致。一方麵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過節之際表達對祖先的孝敬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麵是因為人們深信祖先可以庇蔭子孫後代,使子孫興旺發達。這一傳統風俗,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樸素善良的一麵,也對維係家庭、宗族乃至整個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一個家族都有一條清晰的血脈,千千萬萬條血脈像茂盛的根須,讓中華民族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繁衍不息……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