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火籠罩下的神秘通道(2 / 3)

上墳為單戶行動,儀式比較簡單,主要在清明、七月十五、忌日等日子進行。在莊稼人眼裏,人死了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們將以另一種方式生活,而墳墓是他們居住的房子。在一些重要日子裏去探望並表達思念之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上墳最直觀的含義。墳前都有石板砌的椅形供桌,供上墳者擺供品用。上墳者在供桌上擺上簡單的幾樣小菜,點香燒紙磕頭,念叨一番心裏話,最後在墳頭壓上幾張黃紙,表示這家還有後人。清明節在祭奠的同時,還要給墳頭添添新土,有為祖先修繕房屋之意。兒子結婚也要上墳的,要把結婚的喜訊告訴祖先,您留下的香火依然旺盛,家族這根長藤又多長了一個節。

請家堂要比上墳隆重得多,一般是在最重要的節日——過年舉行。我對請家堂的理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祖先們請到家中一起過年。大年三十,上午打掃衛生,張貼對聯,營造出過節的氣氛;下午請祖先。請家堂以“小家族”為單位進行。之所以稱為小家族,是指同一個曾族的三代宗親;也有以五服之內為單位的,那是大戶人家。請家堂的地點一般在長輩家中。爺爺在我們李家輩分最高、年齡最長,那時我們和爺爺合住在一起,我家成了李家請家堂的地方。上午母親提前拾掇好房屋,清掃地麵,擺好桌椅。父親拿出用紅布裹住的家堂軸子,掃去灰塵,展開,掛在堂屋正中。家堂軸子畫麵我很熟悉,中間是漂亮氣派的三進院的樓堂瓦舍,是人們想象的祖先在天堂的居住之所。祖先們一生吃苦受窮,沒有享過一天清福,後輩希望他們在天堂能過上小康。兩邊有“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這是宗訓,告誡後輩要忠厚持家,知書達理。家堂軸子下方放著列祖、列宗神位的紅紙褶子,依次寫著祖先的稱謂和名字。這褶子有講究,一般死者去世三年才有資格上褶子。如夫婦有一人健在,要等到都故去後再上褶子,先用牌位代替。未成家之人死後不上褶子。

中午過後,爺爺便帶領家族中的男人去請祖先。他已是七十多歲了,微駝著身子,手裏虔誠地舉著香,幾絲煙霧繚繞在他斑白的頭上,增添了幾分莊重和神秘。後麵依次是我的三爺爺、大伯、父親、叔叔和我們幾個晚輩,長長的隊伍是李家不斷伸延的血脈。李家在村中是小門小戶,根基也淺,到我這一輩才是第四代。聽爺爺說,我的曾爺爺是一個窮教書先生,從萊蕪流落至此。老爺爺有三個兒子——我的爺爺、二爺爺和三爺爺。二爺爺還未成家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後代。老爺爺教了一輩子書,三個兒子卻都沒讀過一天書。爺爺說,他小時候飯都吃不上,讀書那是做夢。曾爺爺不到五十歲就死了,除了一箱書籍隨他下葬外,連間破草房也沒給兒子留下。爺爺、三爺爺都是靠自己給地主當長工,賣力氣,積累點血汗錢,買了地,蓋了房,娶妻生子。爺爺結婚很晚,三十多歲才有了我父親,後來又生了我叔叔;奶奶身體不好,沒有再生育。三爺爺結婚早些,三奶奶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到了我這一代,李家已是枝繁葉茂,有十三男,十二女,達到了頂盛時期。李家的墓地坐落在村南3公裏處的山穀裏,山清水秀。70年代村裏建了一座水庫,大堤就貼著老爺爺的墳邊,看上去,一座水庫懸在曾爺爺的頭頂。風水先生說,李家墓地風水不錯,出文化人。我的父輩們深信不疑。爺爺下葬時我曾看到過,他墓地下邊是濃黑的泥水。父親挺有想象力地說,這不是泥水是墨汁。父親這一輩,有四個叔叔讀到了師範或高中,在村子裏算是多的。到我這一輩,出了六個大學生,在村子裏也是比例最高的。讀過師範的三叔曾說,你們曾爺爺把一箱書籍埋在這裏,就埋下了一條文脈。如今我肚子算是有點墨水,也許真是沾了曾爺爺的光。

請祖先的地點一般在村口,麵向墓地方向。在地上插三炷香,爺爺嘴中念叨一番,大意是請祖先回家過年。然後是燒紙,眾人磕頭。紙灰像一張張請帖被風吹向空中,給祖先送去。透過繚繞的煙霧,我仿佛看到通往墓地的彎曲小路上,祖先們相互攙扶著,向村中走來,欣喜地與後輩們團聚。請家堂的隊伍領著祖先到達家門口時,爺爺在大門兩邊各插一炷香,大聲說:祖先來家過年,門神爺爺不能阻攔。祖先被請進家門後,爺爺在桌前香爐裏點上四炷香,擺好茶碗、酒盅、筷子,恭恭敬敬給祖先倒水、斟酒。大娘、嬸嬸們端著供品、拿著黃紙陸續進門了。供品主要是炸貨(炸肉、炸豆腐等),條件好的也會擺上魚雞等。供品擺了滿滿一桌。父母邊忙年邊照料家堂,香是不能斷的,那是香火呀,斷了會不吉利。請家堂的房間煙霧繚繞,安靜肅穆,不許小孩子去裏邊鬧騰。